正文 第48章 解密中國古代盜墓現象(2 / 2)

考古發掘中所見已經被盜的古墓數量驚人,許多古墓甚至多次被盜。根據考古地層學理論,由墓葬回填土中包含物的時代特征,可以發現許多古墓因時代久遠,故而幾次被盜的時間間隔也是甚為久遠的。

盜洞一般都是直接打通墓室,這不禁讓考古學家驚訝其對墓室判斷之準確。比如位於安陽侯家莊西北岡的殷商王陵區,共有大墓13座,多被盜掘過。盜墓者在墓室的正中開一個圓形盜坑,坑口緊貼墓室四壁,盜洞直達槨室,盜墓者直接進入槨室珍貴隨葬品被洗劫一空。

盜墓者尋找古墓無外乎憑借洛陽鏟,以及“望”“聞”“問”“切”,除此之外,盜墓者還有一些隱蔽措施。《警世恒言》 第十四卷《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就曾記述了子承父業的盜墓故事。朱真半夜盜墓,所帶之物皆是其父所留:一個皮袋,裏麵盛著挑刀、斧頭等,一個皮燈盞,一個盛油的罐,還有一領蓑衣,蓑衣是在雪天使用的。朱真先將蓑衣穿起,又將十來條竹片編成一行,綁在蓑衣後。這樣,雪地裏留下的腳印就被後麵的竹片撥平了。一般在將古墓盜掘之後,也要將土回填,並把地表作平,這樣小心謹慎無外乎是忌憚於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了。

到了當代,盜墓技術更是發展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探測時使用軍用羅盤、探測儀,盜掘時使用雷管、炸藥、電鋸,運輸、通訊的工具有汽車、摩托車、手機等等,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高科技手段應有盡有。

曆代防盜措施

針對高超的盜墓技術,墓主人也想出了種種反盜墓方法,真可謂五花八門。一般來講,防盜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讓人知道墓的位置,但這又不符合帝王追求奢華的心態,於是誕生了“疑塚”,比如三國時的曹操就為自己設了七十二疑塚,目的就是迷惑盜墓人,提高安全性。

雖然增加墓葬數目可以迷惑盜墓者,但終究有一個墓是真的,可以說疑塚隻是提高了安全性,但並沒有將安全係數提高為百分之百,所以還要增強墓葬的堅固性,讓盜墓者無從下手。曆史上采用較多的防盜方法是用石頭加固墓葬,具體應用中,棺槨采用石質的或墓葬外圍采用石塊壘砌。為了增加堅固性,還采用了將石與鐵相結合的方式,即將熔化的鐵水澆築在石頭上。

不論是疑塚,還是鐵石加固的辦法,都屬積極防盜措施。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為防不測,聰明的墓主人還想出了種種消極防盜方法,比如在墓中儲放流沙來防止盜墓者打盜洞。還有一種以殺傷盜墓者來保護墓葬的方式,傳說秦始皇陵內就設有機弩矢,一旦有人靠近,就會被亂箭射死。另外,秦始皇陵的地宮內注有大量水銀,水銀有毒眾所周知,用水銀揮發的毒氣將盜墓者毒死,這一做法不能不說是一種絕佳的反盜墓方法。

古代帝王修建陵墓後,往往會將參與修陵的工人秘密處死,以防他們泄露陵墓的入口。《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建好後“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複出者”。

然而,無論墓主人如何費盡心思地布置防盜設施,盜墓者都能找到破解的方法,正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古今墓葬中,能逃脫被盜厄運的真是少之又少。

近代以來,文物走私暴利頗豐,盜墓行為也隨之猖獗,雖然國家法律嚴令禁止,可在高額利潤的誘惑下,還是不斷有人鋌而走險。這些人的不法行為造成許多文物流失民間和海外,對中國的民族財富造成極大傷害,也給考古工作者帶來很多麻煩,如著名的陝西秦公一號大墓,考古工作者曆經10年,發掘到最後竟是一座空墓,其上的盜洞多達200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