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
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玉佩以行事。禮畢,登靈台,望雲物。赦天下。
三月,臨辟雍,初行大射禮。
……
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獄死。林者,融之從兄子也。於是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及林誅,帝數下詔切責融,融惶恐乞骸骨,詔令歸第養病。
關於後漢以來儒學和政治的互動,看了一些前人的論述,還是暈頭轉向。
我發現,最能把人搞暈的,就是理論和學術,尤其是中國這種微言大義的學術,各有各解,莫衷一是。
西漢的儒家學說,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士大夫皇帝的一種製約,他們創建了天人感應的理論,把天象災難的解釋權拿到手,和皇帝的行為掛起鉤來考核,日食一次教訓皇上一次。後來,劉家子弟確實荒唐得不成樣子,所以又出現了讓劉姓皇帝讓位的說法,“再受命”的思潮在後來頗為流行。
王莽實踐了一次“再受命”,結果他治理國家沒有水平,天下大亂。
新、漢之際,人心惶惶,所以讖緯流行,大家都在利用這玩意兒,給自己製造輿論。到了後漢第二代的漢明帝,讖緯不甚流行了。讖緯這種東西亂世有需求,到了治世,天下定於一,皇帝由我坐,再出那麼多蠱惑人心的預言,就會直接威脅到當下的政治穩定。穩定高於一切,學術不管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都得統一到這個中心上來。
劉秀和他的子孫當時有一個不能不思考的課題,為什麼中央會出現修正主義?為什麼王莽可以篡奪俺們劉家的天下?以後再出現王莽這樣的野心家,應該怎樣防止他們上台?
儒家學說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這麵旗是不能更換的,這是一條基本原則,兩百年不變。但是,學術要為帝王家服務,要為當下的政治服務,要與時俱進,和政治社會實踐相結合。總之,要急皇帝哥哥所急,想皇帝哥哥所想,為解決萬歲的內心焦慮而理論創新。
首先,“再受命”這一類東西,絕對是精神汙染,誰再鼓吹就讓誰下獄死,這是紅線,不許碰;“天人感應”之類,也最好少宣傳,這玩意兒皇上不好控製,容易被一小撮壞人利用。要讓思想統一,最好的辦法——沒錯,辦學校!
統一教學大綱,統編教材,再加上思想上靠得住的教師隊伍,關鍵最後一條,思想合格的學生畢業以後可以做官,齊活。
劉莊上台以後,第一件事是“關心”前太子哥哥,哥哥挺配合,來年就“翹”了;第二件事就是臨幸“辟雍”,舉行盛大的儀式,宣示帝國尊師重教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