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耗不起了(1 / 1)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丞相主簿司馬懿言於操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操曰:“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邪!”

曹操於三月入陳倉(今陝西寶雞),出散關,期間滅了韓遂,七月,從陽平關(沔陽西)攻入漢中。這一路讓曹操對秦嶺險峻有所認識,因而自認為能得漢中有些僥幸。所以當司馬懿勸曹操更進一步攻取益州,曹操連忙搖頭:“人苦無足,既得隴,複望蜀邪!”

前兩日出差去了一趟漢中,從深圳飛到西安,坐大巴從鹹陽機場到漢中,高速公路230多公裏,走了四個多小時。穿越秦嶺這一段,基本上是橋隧相連,我回來查了一下,這條公路上有橋梁540座,隧道136座,從戶縣到洋縣段橋隧工程占線路總長的76%,其中最長的隧道有17公裏。

漢中是秦嶺山脈中的一個小盆地,看上去土地肥沃,氣候也不錯,不似北方幹燥,也不似南方陰濕,在這裏做個地主應該是個幸福的事兒。張魯能在這裏實現初級的“共產主義”,實現“全民合作醫療”,一是封閉,二是富足,三是人少地盤小。即使在當今世界,有這三條或其中兩條,國民的幸福指數就不會低;即使如朝鮮,沒有富足這一條,隻要能看到金正日同誌,都會歡呼跳躍,心中洋溢的也是幸福。

漢中和益州隔著高山,和關中隔著峻嶺,有人工開鑿的棧道相連,隻要派少許兵力把守,外敵是很難進來的,反過來自己想打出去,也是相當困難的。

史載,曹操攻下漢中後,“蜀中一日數十驚”,所以曹操後來有些後悔,這些說法不大靠譜。

曹操入漢中,已經是強弩之末,幸好張魯未作堅持的抵抗,並且把漢中積蓄的糧食留給了曹操,也正因如此,張魯能夠公侯以終。曹操是深知這裏麵的曲折深淺的,所以根本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意願。

上回說到,曹操要加重士卒逃亡開小差的懲罰力度,為高柔勸止。聯係這件事我們可以得知,曹操軍隊的戰鬥力已經嚴重衰減。我們跳出來想一想,從黃巾起義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從個人來講,喝酒泡妞三十年可能不煩,南征北戰三十年,就不可能始終興致盎然了,何況曹操老矣,更關鍵的是,兵民疲矣。三十年的戰爭,是跨越兩代人的戰爭,老百姓不堪其苦,就算是曹操再雄心萬丈,軍隊也不想陪了,統一中國的理想再高妙,老百姓也不願意配合了。

以攻入漢中為臨界點,曹操陣營擴張的能力達至頂點並開始衰減;孫權雖挾赤壁勝利的餘威,但上遊有劉備這個不確定因素,對岸有體量、規模仍然比自己大的曹操,他也沒有更多的資源縱兵深入,打破這一均衡;劉備聽說曹操要取漢中,“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於權”。於是孫劉兩家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界限一清楚,摩擦也就少了。三國分立,相對消停,這不是三位大老的統一意誌衰退了,而是社會經濟已經耗到極限,無法繼續提供戰爭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了。戰爭持續久了,打的不是兵力智謀,而是後勤供應。戰爭越短,勝負越明顯,戰爭拖得越久,勝負也就很難說了。

如果換成呂布,換成張獻忠,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一旦成為流寇,天險不足以阻擋,他們行動迅捷,沒有後方,也不需要後方,更沒有後顧之憂,搶哪兒吃哪兒,既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更不顧忌輿論譴責,這樣的軍隊運行成本低,戰鬥力最強,破壞力也最大。兵法講“窮寇勿迫”,道理也在這裏。曹、劉、孫這時已經洗腳上岸,有土地子民,多多少少有所顧忌,所以太過冒險的仗也不願意打了。另外,三國之妙,在於有“三”,如果沒有第三方掣肘,曹操冒險攻入蜀地或休整一下來年再攻,都是可能的,斷不至得而複失。從物質條件講,曹操如果修養兩年,舉全國之力,打劉備或打孫權可能都沒有問題,但是兩家一聯合,就成問題。多極世界,互相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