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獻皇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夏,五月,進魏公操爵為王。
初,中尉崔琰薦钜鹿楊訓於操,操禮辟之。及操進爵,訓發表稱頌功德。或笑訓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取表草視之,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嗬而不尋情理也,時有與琰宿不平者,白“琰傲世怨謗,意旨不遜”,操怒,收琰付獄,髡為徒隸。前白琰者複白之雲:“琰為徒,對賓客虯須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尚書仆射毛玠傷琰無辜,心不悅。人複白玠怨謗,操收玠付獄,侍中桓階、和洽皆為之陳理,操不聽。階求案實其事。……操卒不窮治,玠遂免黜,終於家。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掌控朝廷;
公元208年,曹操複置丞相,開府在鄴城,另立“中央”;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公,加九錫;
公元216年,曹操進爵魏王。
這麼回頭一看,給人的感覺是曹操做事相當穩健,過幾年上一個台階,和漸進“台獨”一樣,也是采取“切香腸”策略,既得隴再望蜀,不急不躁。這從反麵透露了一些信息,這就是漢帝國死而不僵,在外有劉備這樣別有用心的人嚷嚷“恢複漢室”,內部也肯定有一小撮反曹勢力賊心不死。曹操在軍事上沒有取得絕對的勝利,所以在“取而代之”事情上不得不深思熟慮處心積慮反複考慮,不知不覺中,二十多年過去了,真可謂“緩篡”。
加封魏王的曹操已經六十一歲了,二十多年來,曹操是兩線作戰,在外線和形形色色的野心家戰鬥,在內線則是和搖搖晃晃的漢帝國較勁,打外線很費心很操心,內線作戰則很擔心很疑心,總之是心力疲憊,肝熱腎虛。
這一天,有人向曹操密報,中尉崔琰對魏王您進爵有看法。
崔琰是河北名士,曹操破袁紹得冀州,崔琰從袁紹那裏轉會到曹操這裏,崔琰“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做人正,說話也不知道什麼叫客氣,第一次見麵就對曹操關心人口(賦稅之源)不關心人民提出嚴正批評,搞得曹操對他也是“敬憚”之。
在中國,領導人不能有可敬憚的東西,有了這樣的東西,領導就休息不好,尿頻尿不盡,老得起夜。
崔琰做過西曹掾,類似於中組部部長,提拔任命過不少清廉之士,曹操後來請他兼接班人曹丕的家教,用名士的正勁打磨一下兒子的毛刺。後來,崔琰被提拔為“中尉”。這個“中尉”不是現在軍隊裏將校尉的尉官,而是為太子搭的班子裏負責軍事的高官,一朝天子一朝臣,下一屆“三公”等於已經確定了。這說明,崔琰肯定不是“一小撮”裏的人,他在政治上和曹操是保持一致的,否則,曹操也不會安排他輔佐曹丕。
崔琰在政治上得到信任,和曹操的私人關係也是很近的。曹操最有名的兒子曹植就是娶了崔琰哥哥的女兒,這門婚事不用考證也可以斷定,這是曹操對崔琰的看重。可惜崔琰的這個侄女因為穿得太時尚,被曹操賜死了。公公見不得兒媳婦漂亮,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