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關公之驕是劉備慣出來的(1 / 2)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初,魯肅嚐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驍雄,有兼並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於權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複,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複陳力,其可得邪!”權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後取羽,何如?”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撫集幽、冀,未暇東顧,餘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善之。

權嚐為其子求昏於羽,羽罵其使,不許昏;權由是怒。

三國這段曆史為中國人所喜愛,就因為它是“三”,三生萬物。

三國分立比楚漢相爭、國共決戰這樣的雙峰對峙、棋逢對手看上去形態複雜,變化多端,又比戰國七雄、五胡亂華線索清晰,關聯緊密,不似後者頭緒繁多,不易理清。

三國相互之間都有敵我友的關聯性,任何兩邊加在一起大於第三邊,每次組合,哪怕很短暫,都會造出新的局勢,鬥智鬥勇,格局常新。

秦滅六國;劉邦逐次取魏下代滅趙攻齊最後消滅楚霸王;劉秀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誅平赤眉、綠林,一直到最後征伐隗囂、公孫述;包括曹操掃蕩北方;從戲劇性來講,都是直線結構,在一定的時空隻有一對矛盾,不若三國時代,總有三條線互動,這麼說吧,編肥皂劇,隻有兩口子吵架不好看,加個小三進來,立馬豐富多彩。

天下三分,三國鼎立,也讓各國內部的矛盾和鬥爭有了“國際色彩”,孫權內部有親曹派、也有親劉派,劉備、曹操內部亦然。

孫劉之所以聯盟,孫權、劉備兩家的共同利益是基礎,但是,也和魯肅、諸葛亮兩人“誌同道合”有關。曹操南下,劉備陣營中的親孫派諸葛亮,孫權陣營中的親劉派魯肅,在各自陣營都有話語權,都非常吃得開,這個時候,兩大陣營內部持不同意見的大有人大,在抗曹上有共識,但在相互聯盟上,孫權這邊周瑜有保留意見,劉備這邊關羽也有保留意見。

曹操敗走,孫劉兩家的共同利益淡化,矛盾上升,基礎不牢固了,這叫“形勢比人強”,所以在劉備這邊的諸葛亮就有些受冷落,直到劉備死了才翻盤;但在孫權這邊,魯肅的地位比諸葛亮相對要穩固很多,所以在魯肅的維護下,孫劉聯盟不至消解,這也可以叫“事在人為”。

魯肅一死,孫劉聯盟即解體,在劉備這方主導對吳關係的是關羽,諸葛亮已經邊緣化。魯肅是那個時期看得比較遠的戰略家,是他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並且在後來一直高姿態地“撫輯關羽”。關羽把魯肅的好意當成了軟弱可欺,最不可理喻的是,居然以“虎女焉能嫁犬子”這樣侮辱性的語言拒絕了孫權為兒子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