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成都一片霧迷離(續)(1 / 1)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陽。

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賊,自許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魏王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言於操曰:“於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從之。

劉備七月在漢中稱漢中王,大小官員級別普漲,工資普調。但關羽看不起黃忠,“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當時士卒的地位低下,走卒與走狗差不多,形同賤民,呼其人為“老兵”,和今天罵人差不多。關羽不肯拜受前將軍印綬,漢中王的特使費詩費了不少口舌,才讓二爺心中的火氣降了下來,不知費詩返回漢中或成都有沒有對劉備實話實說,我估計多少會透露一點。費詩是個直性子,不會藏話,後來劉備要稱帝,隻有費詩公開勸阻。

是時黃忠黃漢升在劉備眼中正紅得發紫,得漢中賴老將軍之力也。劉備對二弟的態度肯定不滿意,說不定嘀咕道:“二弟他看不起黃老將軍,可人家為孤開疆拓土,奪取了漢中。他在荊州這麼多年,也沒有見他擴張了一寸土地。”

這話再要傳到關羽耳朵裏,隻有一個結果,就是關羽厲兵秣馬,整頓船隻,暗下決定,把襄陽拿下再到成都理論!——這些都是銳圓瞎編的,如果和曆史真實雷同,恕不道歉。

關羽以小搏大,一是有突然襲擊的效應,和後來諸葛亮一出祁山差不多,敵人沒有想到,有點措手不及;二是有老天爺的讚助,讓首批援軍吃了虧。八月這場大雨導致漢水泛濫,襄陽、樊城應該都是災區了,為什麼大水隻幫關羽,不幫曹仁呢?

劉備本來兵力不盛,入蜀時又分兵,關羽手中不會有多少人馬,很多資料分析關羽不過兩三萬人,就這兩三萬,還要再次分兵留下一部分防備孫權。後來得於禁所部數萬,不過這些人很難馬上掉轉槍口對準曹操。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俘虜國軍後馬上就能讓“解放戰士”投入戰鬥,關羽恐怕沒有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於禁的降兵不僅不能幫關羽,反而還消耗糧食,關羽為此襲擊了湘關,搶了孫權的儲備糧——孫權後來掩襲南郡(江陵)根本不缺借口。

十月,曹操從長安返回洛陽,同時派徐晃從長安直接到樊城解救曹仁,司馬懿、蔣濟則建議聯合孫權,讓孫權抄關羽的後路。——既然想到抄後路,自己為什麼不派一支隊伍抄後路呢?曹操後來派呂貢(豫州援軍)、裴潛(兗州援軍)、張遼(合肥援軍,未至)等諸路援軍協守樊城,讓其中一支或兩支從隨州方麵直撲當陽或江陵,是不是效果更好?

即使孫權不派人從後麵偷襲,關羽孤軍奮鬥,對付徐晃已經吃力,何況其他援軍還源源不斷過來,關羽耗下去,絕對沒有好果子吃。關羽自從和徐晃交上手,這就算黏上了,關羽要全身而退,恐怕不那麼容易了。

這個時候是初冬十月,戰爭的主動權已經悄然易手,除非劉備大規模從漢中出兵,予以策應,同時忽悠孫權從合肥猛攻,否則,即使孫權不抄後路,關羽最後的結果多半是力絀不支,被曹軍掩殺。後來呂蒙、陸遜在南郡得手,關羽倉皇南退,要不是先有趙儼勸諫、後有曹操明令,曹仁、徐晃從後麵追殺,關羽可能撐不到麥城,會先敗在曹軍手下。

孫權不在後麵動手,曹軍遲早會反敗為勝,掩殺關羽至南郡,又現赤壁之前的形勢,受益最大的是曹操,這種情況下,孫權為了自保,很可能會和關羽合兵;孫權從後麵下手,曹操反而不讓曹仁等追殺關羽,他希望留下關羽,為禍江東。估計曹操也沒想到關羽南撤之後,潰不成軍,而孫權在南郡政治、軍事兩手都硬。

曹操保住襄陽是底線,關羽、孫權殺個不可開交最好,孫劉聯盟破裂,較之僅襄陽、樊城,對曹操的價值更大,孫劉一直聯手,曹氏父子不敢行篡奪之事。孫劉分裂,曹操父子的忌諱就少一點,膽子就可以再大一點,步子也可以再快一點了。

所以到十月,襄陽的形勢已經逆轉,此後兩個月,除非關羽謊報軍情,除非成都一個探子都不派,除非劉備冬眠,否則關羽全軍覆沒在即,劉備焉能作壁上觀。

劉備當時是有辦法增援或策應關羽的:第一,可以讓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魏延北出子午道,魏延此時主導漢中軍政,有劉備的命令,正好實現他的夙願;第二,讓孟達、劉封調集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西城(今陝西安康)人馬東進,不能當主力打,作為疑兵總是可以吧;第三,從江州(今重慶)順流而下,鞏固關羽的後方。

劉備不僅沒有行動,連個姿態都沒有。如果劉備有行動,因為通信、交通的問題趕不及,那後來也沒有那麼多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