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成都一片霧迷離(1 / 2)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於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就攻之,禁等窮迫,遂降。龐德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虛發,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德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盡降。德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

我們說關羽發動襄陽戰役是為了策應劉備在漢中的軍事行動,其實也是一種猜測,據一些前輩史學家講,三國時代,魏、吳都有史官,唯蜀例外,他們沒有設立史官,相對來說蜀漢就更封閉一點,更朝鮮一點。

從史書看,關羽進攻並包圍襄陽(守將呂常)、樊城(守將曹仁),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行為。曹操轄區內部的一些兵變和民變,都尋求關羽的支持和配合,曹仁守備的兵力不足,這些都是誘使關羽興兵北上的因素。

關羽貪功好勝,這是個人的因素,他考慮到了孫權的侵擾,但是,呂蒙、陸遜也考慮到關羽會考慮到,於是很乖巧,頻頻示弱,讓關二爺放鬆了警惕。關羽沒有要求劉備大本營予以支持和配合,這一方麵是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了,信心爆棚,氣幹雲霄;另一方麵關羽也可能認為劉備從漢中出兵有困難,小弟不想讓大哥操心,又想把事情辦得漂亮,所以,出於好心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襄陽戰役最終失敗,我認為,關羽有責任,但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在劉備。

襄陽戰役的前期,關羽進展得很順利,曹仁束手無策,援兵於禁、龐德一俘一死,讓關羽的聲望達到頂點,說關羽震動華夏,逼得曹操要遷都,這可能誇大了。但是,如果關羽不是孤軍奮鬥,劉備能夠伸以援手,完全有可能借勢拿下襄陽,如此一來,劉備就可以坐擁原來劉表、劉璋、張魯三大諸侯的地盤,氣象格局那是大大的不同。

關羽的行動,不管是自己獨立自主的創意,還是應劉備的要求策應漢中,事實上,關羽把初設定為騷擾或策應的動作玩大了,玩成了戰略進攻,劉備和諸葛亮、包括法正,應該做的事情是:

一、如果綜合判斷認為時機成熟,勝算較多,就應該把關羽策應漢中,及時果斷地變成漢中策應關羽,迅速出兵關中,兩路對進。曹操重點守襄陽,咱就爭取把長安拿下;曹操要保關中,咱就把襄陽奪過來,兩頭總要想辦法吃一頭,這樣才劃算。對於孫權可能的進犯,劉備也應該主動過問,兩手準備,一麵派大將頂替糜芳、傅士仁,另一麵,甚至應該考慮派諸葛亮出使東吳,描繪一個瓜分曹操的方案忽悠孫權,鼓舞他向著北方勇敢地前進,這樣即使戰役目標不能達到,也可以安全退出,不至於讓關羽全軍覆沒,人地兩失。

關羽進攻襄、樊,可以批評他輕率,但是他確實創造了戰機。劉備集團這個時期也確實順風順水,整體上往上走,而曹操已過峰值,總體上趨向保守,如能把握關二爺創造的這個機會,劉備有擴大地盤的可能性。再放開暢想一下,一旦氣勢旺起來,曹操兵敗如山倒,劉備占領中原也不是沒有可能,一切皆有可能。難道劉備和南宋高宗一樣,害怕漢獻帝真的坐到龍位上去?嗬嗬。

二、如果綜合判斷時機不成熟,從漢中出兵有困難,就應該製止關羽的大規模進攻,或者在久圍不下的情況下,命令關羽適時退兵。同時,起碼應該出兵幫助關羽鞏固後方,從關羽七八月進兵,到十二月敗走麥城,劉備沒有任何作為,諸葛亮也沒有貢獻一點聰明才智,這事頗為蹊蹺。

相反,曹仁被圍以後,曹操相當用心也相當重視,前後派了數批援軍,包括於禁、龐德都是援軍。當時天公也作美,老下大雨,讓關羽可以發揮水戰的優勢。關羽這個山西出生的家夥,在劉備從新野大逃亡那時起,就已經成功轉型為水軍頭領。曹操後來又召集徐晃,甚至遠在合肥的張遼,統統向樊城靠攏。曹操本人,沒有桓階的勸駕,也差點殺到前線,後來也是駐軍摩陂(河南郟縣),不停調兵遣將,務必不讓曹仁變成張靈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