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獻皇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設壇場於沔陽,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乃拜受璽綬,禦王冠。因驛拜章,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立子禪為王太子。
……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得漢中。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
前後四年,曹操對漢中得而複失,遑論繼續努力拿下蜀地;劉備則既得益州,複得漢中,其間,此消彼長,勢焉?運焉?
曹操自興兵以來,總體上是神旺氣旺,橫掃北方,赤壁一敗,勢為之沮也,不過整體實力仍然是老大,塊頭在那兒,和孫權在東線常有摩擦,但大戰沒有。荊州采取守勢,曹仁在襄陽,關羽在江陵,魯肅、呂蒙在陸口,小三國也算是勢均力敵,連摩擦都很少,所以,曹操後來基本上用兵於關、隴,平馬超,取關中,對氐中各個反對勢力連撫帶剿,基本蕩平涼州,漢中可以說是順手牽羊,摟草打兔子,不意得之。
我們在這裏討論曹操為什麼不攻蜀,還不如討論他為什麼連漢中都不要了。
曹操於漢中得而複失,私下以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年紀大了,弦也調不準了,精力不濟,心氣不足,這是本人的因素;
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瞞不仁不智——這當然是玩笑了——所以有些討厭山水,赤壁吃了水虧,進取漢中雖然得勝,但山勢險峻,也讓曹操內心發怵。回顧曹操用兵,多在平原丘陵地區。這算是個心理和習慣方麵的原因吧。
三、曹操得漢中,可以窺蜀中門戶,本來是戰略性的機遇,但是,從關中到漢中,軍隊給養已成問題,再過一道山脈入蜀,後勤保障就更是問題了。輕兵掩襲把握不大,重兵推進曹操自算弗及,諸葛亮從漢中出秦川有糧草問題,曹操反過來戰線更長,問題更大,心理上也更不托底。況且諸葛亮出山的戰略目標和曹操入蜀的目標任務又有差別,諸葛亮能借關中資源才會繼續進攻,借不到就算是騷擾,而曹操要進蜀就必須得占領,任務重,戰線長,曹操一旦在此陷入更多力量,孫權搞震,勢必不能兼顧,力所不逮的事情曹操是堅決不會做的。秦滅楚國,王翦非六十萬不發兵,這就是算投入,曹操一樣也要算,算來算去,這個項目後續資金缺口太大,所以放棄;司馬懿、劉曄畢竟不是當家人,有些情況未必掌握。
四、內部確實有不安定因素。這期間,有人在許都聚眾攻擊監督漢獻帝的丞相長史王必,意圖劫走天子,和關羽相呼應;南陽百姓不堪徭役,守將侯音借機叛亂,沛國魏諷潛結徒黨,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都;這些叛亂後來雖然都鎮壓下去了,但變生肘腋,曹操也不能等閑視之。
五、從更大全局看,孫權的牽製是曹操不能放心大膽長驅直入的重要原因。三國之妙,在於三角製衡,任何兩邊大於一邊,此後荊襄戰役最能體現這種相互牽製的詭異之處或者妙處。
六、從漢中戰略地位來說,曹操得之有益,失之無礙;對劉備來說,沒有漢中,蜀中等於沒有大門,漢中對曹操是閑子,對劉備是命門,所以在最後和收官之戰,一個勢在必得,一個可有可無,所以曹操的戰鬥意誌不若劉玄德也遠矣。
七、曹操用兵多年,且禦下嚴峻,士卒逃亡平常就嚴重,何況遠赴關隴漢中,曹操退出漢中,不得不利用涼州諸氐防禦劉備,也說明兵員不足是個大問題。
曹操雖然勢大,但劉備借山勢,孫權借水勢,孫劉相互也借勢,曹操一看,這個鳥樣,拉倒吧,不和大耳朵糾纏了,老子撤也!
相反,劉備從入蜀開始,風、水到他家了,把曹操同誌逼出漢中,也是神旺氣旺。人都有旺的時候。
以上七條,隻是翻著書分析,還有一條,銳圓也吃不透,沒看懂,提出來和諸位討論。
劉備七月在漢中稱漢中王,關羽八月水淹七軍,擒於禁,殺龐德,圍曹仁,諸葛亮在《隆中對》裏說過的“命一上將以向宛洛,主公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的局麵居然形成了。
關羽從江陵北上攻進襄陽,最初的戰術目標,應該是迫使曹操分兵,策應劉備取得漢中,所以,曹操放棄漢中,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關羽的這次軍事行動。
也許是關羽神旺氣旺,把一次掩護策應行動,硬是玩成了一次全麵的戰略進攻,所以自此以後,漢中王劉備好像沒有“以向秦川”,隻剩下關二爺一個人忙活,“以向宛洛”。
是協調不到位,致使一次戰略反攻機會白白斷送?
還是關羽貪功冒進,致使漢中這麵配合不上?
會不會是劉備借刀殺人,除掉不聽招呼的關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