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需要人脈不需要人才(1 / 1)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我們為吳起的“默然良久”也默然良久。

吳起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政治家。他與田文競爭魏國的相位,結果落敗了,於是他找田文當麵辯論:

吳起發問:“統帥三軍,讓他們視死如歸樂於犧牲,讓敵國不敢算計我們,這些你能比過我嗎?”

田文搖頭。

吳起二問:“管理百官,親和百姓,確保財政收入,你能比過我嗎?”

田文再搖頭。

吳起三問:“守住西河,使秦兵不敢東向,讓韓、趙客客氣氣做我們的小兄弟,這個你能比過我嗎?”

田文三搖頭。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有頸椎病呢。

不論武功還是文治,田文都清楚地承認他不如吳起,古時講究上馬治軍,下馬治民,許多傑出的將領同時也是傑出的政治家。

但是,正是這個才幹不如吳起的田文被任命為相國,吳起很鬱悶:“為什麼呢?”

田文慢慢地說:“現在新君剛繼位,舉國處在疑慮的狀態,大臣們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團隊,百姓還不信任國家,這個時候,你說誰更合適?”

吳起默然良久:“看來隻有你了。”

吳起初將於魯,繼而魏,再而楚,無一處不有功於國。可以這麼講,在整個戰國時代,有兩個人是真正的經天緯地之才,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吳起,都屬於走到哪裏哪裏強的超級人才。但是,他們倆最後都沒有得到善終。從他們個人的性格來講,都是那種才華橫溢咄咄逼人的主,因為沒有所謂的“道德”,遂成了司馬光所說的“才勝德的小人”,他們走到哪裏哪裏強,但是,走到哪裏哪裏就有小報告,富國強兵之後,緊跟著的除了陷阱和冷遇,沒有其他。

吳起很磊落地退出了競選。魏國兩次選相,標準都有問題,上次翟璜落敗,這次吳起落選,魏國就此開始衰落。

在古代,經常會出現“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情況,因為人去政亡,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政權交接的過程中,國君年輕,不能震懾群臣,讓老百姓信服,極易產生政局動蕩。這時,能穩定人心控製局麵的人,才是最需要的人。田文有人脈,在具體的治國才能上輸給吳起,但官場的規則是,人脈比人才重要。

我們就此知道中國的官場究竟是個什麼所在:它需要左右逢源,需要八麵玲瓏,需要上上下下關係良好,需要“原則性強”、“辦事穩重”、“群眾關係好”,但可能不需要認真、幹練和才能,尤其是超越平庸的才能。

中國的官場是給庸人和奸佞之徒準備的,是施展平庸和搗鬼術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