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民歸附是政權穩定的根本(1 / 1)

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文侯死了,他的兒子子擊繼位,史稱魏武侯。

魏武侯時期,魏國仍然是強國,進攻過趙國、齊國還有楚國,魏國處在諸侯國之間的走廊上,又四麵樹敵,四周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

這時的秦國國君是秦孝公,不過還沒有開始變法。魏國當時的領土麵積很大,吳起到魏國後,進攻秦國,盡占秦河西地(今黃河與北洛河南段間地),所以到魏武侯可以在黃河上坐著船視察。

魏武侯看到山河險峻,不禁喝彩:“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在冷兵器時代,地形險峻,城池堅固,確實能相抵很多軍隊。在一邊的吳起不管老板興趣有多高,馬上潑了一盆冷水。

吳起說:“在德不在險。”有見識的人經常忍不住要說實話,說真話,但這樣也往往容易掃別人的興,吳起不管這一套,舉了很多古代的例子,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或事實:山河之固,不足恃也。

三苗有洞庭、彭蠡(lǐ)(鄱陽湖)為天險,被禹消滅了;夏桀同樣也有山河之固,被商湯放逐了;商湯的後代商紂王也一樣,因為不修德政,不講文明,不講道德,光會腐敗奢侈,最後讓武王領導的人民革命推翻了。

吳起狠狠地教訓魏武侯:“如果國君不修德,現在船上的人都是敵國。”

魏武侯一聽,脖子後麵頓時冷風颼颼,但還是笑了笑,盡管笑得很僵硬,對吳起說:“對,你說得對。”

魏武侯也許對山河之固不太關心了,但是對“舟中之人皆敵國也”這句話記在了心裏,身邊睡著赫魯曉夫。後來,吳起在魏國一直受排擠打擊,搞不好就是因為在船上說了這一番實話。

政權的穩定,國家的安全,當然不能完全信賴於地理上的優勢,在今天,有了飛機、導彈等遠程武器,地理上的障礙更是不足一哂,那麼,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呢?人民歸附是政權穩定的根本。

吳起是軍事專家,他都認為山河之固不足恃,古代推崇的“仁”、“德”,本意還是讓君主善待老百姓,這樣人民才會歸附。否則,暴虐無道,連自己身邊的人都可能是寇仇。

魏征講:“生民若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思維,這種民本思想古已有之。道理淺顯,誰都能聽懂,但關鍵是看誰能真正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