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皇帝三年(公元前207年)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沛公罵曰:“豎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酈生曰:“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於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酈生上坐,謝之。……酈生常為說客,使諸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的古典演義小說非常強調帝師、軍師的作用。天下大亂、群雄競起之時,總有不世出的英雄,也總有“帝師”級的人物出現。什麼薑尚、管仲、樂毅、張良,以及諸葛亮、劉伯溫……就連落草的梁山寇賊好漢,裏邊也有個吳用,一個帝王配一個高參,而且這個高參往往是神仙一般的人物。這個組合幾乎成了定式。而這種定式也深深地印在了我們老百姓的心裏。一個帝王加一個高參的定式隻屬於小說,小說有小說的寫法,小說裏謀士成群時,形象不容易突出。曹操的謀士很多,但都沒有劉備的諸葛亮名氣大,形象鮮明。
事實上,一個真正優秀的老板,真正懂得利用思想庫、智囊團價值的老板,是不會隻請一個高參的,不要說打天下了,就是經營好一個企業,也不可能請一個高參就能解決問題。
上一講我們就說過,如果拿劉邦和項羽的謀士作一個對比的話,首先,在數量上,劉邦就勝出一籌,劉邦身邊不是隻有一個張良出謀劃策。他的謀士多到了可以組成一個智囊團。
那麼,劉邦到底還有哪些謀士?劉邦又是怎麼和高管們相處的呢?
我們說楚懷王兵分兩路,其中劉邦這一路是從江蘇經河南直接向西,直搗鹹陽。正當劉邦半路走到高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杞縣的時候,他遇到了一位高人。誰呢?——酈食其(食其這裏音yìjī)。
老酈是一位落魄的讀書人,儒生。我們說,儒家學說那時候還不是主流的學說,也不是官方的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戰亂時期,儒家學說更是銷路不好。老酈這個人很倔,少年的時候就嗜好飲酒,那時常混於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讀書人學問好,一旦沒人識貨,憋得難受,就容易走進死胡同,變成狂生。老酈是個有名的狂生,狂傲不羈,本地的豪傑都不敢用他。
高陽這個地方是兵家必經之地,自陳勝吳廣起事以來,各路人馬都從門前過,但是老酈深藏不露,就像後來諸葛亮一樣,要選擇一個能成就大業的人,他才肯出山幫助。不過呢老酈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架子,劉邦的部隊來到高陽,老酈就來到了劉邦的大營,自報家門:“高陽賤民酈食其,聽說沛公到了,特來拜訪,有勞軍門的兄弟,給我通報一聲,就說有家點子公司的人來了。”
劉邦聽說有人來訪,就問:“什麼人啊?”
通報的說:“是位老伯伯,穿著儒生的衣服,戴著儒生高冠。”
劉邦最煩見儒生:“儒生啊?儒生能有什麼好點子,打發他走,你沒看見我正忙呢?沒工夫見什麼儒生。”
通報的出來:“先生啊,我們沛公謝謝您了,他正忙著,沒時間會您。”
老酈不樂意了,一瞪眼:“為什麼?”
通報的小聲說:“您看您這一身儒生打扮,我們沛公不喜歡儒生。他常說……”
“說什麼?”
“儒生戴的這帽子,就是您戴的這頂,挺適合做尿盆的。”
老酈一聽,沒生氣,反而樂了。嘿,有點意思:“你回去再通報,就說老子不是儒生,是高陽酒徒!”
一聽是“高陽酒徒”,劉邦也一樂,嘿,有點意思,那就請進來吧。
老酈被引導進來,一進劉邦的大帳,氣就來了,劉邦不起身迎接,幹嗎呢,洗腳呢。劉邦半躺在床上,讓兩位美女做足底按摩,齜牙咧嘴正享受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