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卓氏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她世居葉爾羌,屬和卓旗,因此稱和卓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定邊將軍兆惠平定回部振旅凱旋,她的親屬因受封隨同到京師定居,屢次受到皇帝賞賜。以後,和卓氏被選人宮。乾隆二十五年六月,福建巡撫吳士功進獻的18棵荔枝樹結了200多個荔枝,弘曆賞賜給後妃們品嚐,和卓氏當時是貴人,年27歲,也按例分到一份。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乾隆帝奉太後諭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時年29歲。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太後命升容嬪為妃,這時她已經35歲了。
容妃深得乾隆帝的寵愛。她曾隨同乾隆帝南巡江浙,東巡到泰山、曲阜,也到過盛京(今沈陽)拜謁清太祖的福陵。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在封妃前夕,特地給她製作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鵝絨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以及項圈、耳墜、數珠等飾物。為尊重她的民族習慣,宮內專為她設有回族廚師。容妃多次把回族廚師的拿手名菜呈獻給乾隆帝品嚐,乾隆帝也深知容妃的喜愛,每逢宮內賞賜哈蜜瓜時,總是把最上等的花皮回子瓜單賞給她,其次妃嬪則賞給二等青皮瓜。容妃50歲生日時,賞給古玩、錦緞、銀元寶、藏香等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死後,以妃禮入葬。她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在棺木上特地刻有《古蘭經》的經文。
清朝皇帝的妃嬪本來是滿、蒙、漢各族都有。乾隆帝有後妃36人,隻有這一名回妃。野史上傳說“香妃”在宮中身藏匕首,最後遭到太後賜死,與容妃的真實史料不符,純屬無稽之談。容妃死後葬在清東陵的妃子寢園,也是確鑿無疑的。撰諸情理,當時宮闈各種定製極為苛嚴,皇帝的妃子也不可能在死後送往萬裏之外的新疆下葬。
傳奇性的故事不能代替真正的曆史。那麼,關於香妃的傳說是什麼人編造的呢?是怎樣流傳開來的?編造這一傳奇性的故事用意何在?這仍然是未解開的謎。
11.龍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這深情的詞句,使每一個中華兒女都以龍的傳人而自豪。龍,這種神奇的靈物以其變化莫測的形象在中國大地上盤旋飛舞,在天空中噴雲吐雨,在江湖中興風作浪。曆代帝王年年歲歲都要向著無限蒼穹中的幻影頂禮膜拜,一切文學藝術都不斷為它獻上虔誠的祭品。可是,當代世界,誰曾見過一條龍?千古神州,誰又曾目睹過真正的龍?
龍,實在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之一。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這種描寫,給永遠也見不到龍的人們增加了更多神秘感。
關於龍的起源,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學者進行過考證。今天,人們最終得到了一種比較一致的結論:龍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它是許多種動物圖騰的綜合體。作為一種共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它濃縮著、沉積著原始社會晚期到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乃至最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既然追溯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問題的答案似乎有了眉目。那麼,龍究竟是什麼圖騰?或從哪幾種圖騰中產生的呢?
有的考古學家認為,龍是一種對於爬行動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續和發展,最早的龍就是有角的蛇;另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除了龍身可能與蛇有關外,龍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豬這種與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關係最密切、人們最熟悉的動物有關;也有的學者指出,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蜥蜴,新石器時代一些陶器上有這種動物逼真的浮雕;還有的人則認為,龍身來源於蛇,龍首則來自馬首和牛首;有的民族學家說,最早的龍應該是鱷魚而不是蛇,傳說時代的“豢龍”,就是古代人工馴養鱷魚;更多的學者根據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同意聞一多先生早年的分析: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隻腳,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