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此種種,都有一些根據,但包含更多的無疑是推測。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為探索龍的起源提供了一些材料,其中主要有:河南濮陽仰韶文化層中蚌殼擺出的龍;山西襄汾陶寺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龍紋陶盤;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河南偃師二裏頭商代以前的龍紋陶片;內蒙古昭烏達盟傲漢旗大甸子商文化出土的龍紋彩陶盆;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等等。其中濮陽仰韶文化層中的蚌龍,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曆史了,即產生於原始社會之末、夏王朝誕生之前。由此可見,龍起源於原始社會已確鑿無疑。而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龍的形象,大體在漢代就已經形成。在先秦時代,龍經曆了無數次人為的裝飾。根據考古發現,我們似乎有理由確認龍的主體是蛇。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蛇為圖騰的原始氏族遍布黃河中下遊流域和大江南北。蛇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一種動物圖騰,在許多遺址的陶器上都有描繪和刻畫。
我們還看到,中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處於原始社會晚期的盤古氏、女媧氏及三皇五帝,《山海經》中的共工、相柳、貳負,《竹書紀年》中屬於伏羲氏係統的長龍氏、潛龍氏、屠龍氏、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這一大群人首蛇身或披鱗長角的龍蛇,無不和古老的氏族部落圖騰崇拜有密切聯係。至漢代,大量畫像石、畫像磚和絹帛畫上表現的伏羲女媧交尾圖,有人認為是龍的起源的一種象征。實際上,至春秋時代,或至屈原在《天問》中最先描述女媧之前,龍的基本形象已經形成了。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可能繼承了龍的某些傳統,但並沒有進一步豐富龍的形象。
迄今為止,關於龍的起源在學術界仍然有許多種意見。眾說紛紜,既難統一,爭論也不容易繼續下去了。現在,人們都寄希望於田野考古新發現。因為,在沒有文獻紀錄的原始社會中,對某種傳說中事物的驗證惟有借助於考古發現來推斷。所以我們說,龍的起源之謎也許將來能從氏族先民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中找到更多的答案。
12.月中嫦娥充竟是誰
“嫦娥奔月”這是我國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我國人民就以幻想翅翼飛向月球去了,可以說明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
嫦娥原作桓娥、姮娥,也寫作常娥、素娥。嫦娥奔月神話,流傳可能很早,最早的文字記載恐怕就是戰國初期的《歸藏》(已佚)。戰國時屈原的《天問》,似乎也提及了這個故事,但沒有說明白。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是漢代的《淮南子》。《淮南子·覽冥篇》及東漢高誘注說:“垣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晉代幹寶《搜神記》中也記載了這個故事,才開始把姬娥寫作嫦娥。
羿從西王母那裏取來了長生不老藥是很不容易的。西王母原是一個掌管瘟疫刑罰的怪神,有三隻凶猛的青鳥經常輪流著找尋食物來供給她。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侖山,據《山海經》的描寫,在亦水地方,方八百裏,高萬仞,上邊長有四丈高、五圍粗的穀物,有九眼井、九座門,有九個腦袋的開明獸守門。西王母這些神仙都居住在八隅岩穴之中。不是依靠羿的堅強意誌和無窮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去求取這不死之藥的。
羿克服種種困難求取來的不死藥,嫦娥在偷吃以前也曾猶豫不決。據張衡《靈憲》記載:嫦娥請巫師有黃給她占了一卦。有黃對她說:“大吉大利!這卦說: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娘,將要獨自到遙遠的西方,世道這樣黑暗,去吧!不要害怕,不要恐慌,越到後來越昌盛發達。”嫦娥聽了有黃的話,才竊藥奔月成了月宮中的神仙。
嫦娥偷吃不死藥的故事,是父係社會裏婦女備受歧視的反映。他們把婦女看作是不幸的根源,因此,才有竊藥奔月的神話故事。同時,嫦娥偷吃不死藥也是婦女為擺脫被奴役生活、爭取自由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