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曆史之謎(4)(3 / 3)

在漢代,對嫦娥竊藥奔月是大不以為然的。張衡《靈憲》說:“姮娥竊羿不死藥奔月,及之為蟾蜍。”蟾蜍就是癩蛤摸。為什麼“翩翩歸妹”的美麗嫦娥,竟變成了形體醜陋的癩蛤蟆呢?這明顯地含有譴責嫦娥的意思。

現在傳世的漢代畫像石刻,伏羲和女蝸手裏所托的日月輪,月輪中畫的就是蟾蜍。這個蟾蜍就是嫦娥。在有些漢畫像裏,嫦娥不僅變作蟾蜍,還被罰作苦工搗藥。

六朝以後,嫦娥的地位才逐漸升高。劉宋時期謝莊《月賦》中說:“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即嫦娥)於後庭。”嫦娥才改變了形象,進了天帝的後庭。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詩人都對嫦娥給予了深厚的同情。李白《把酒問月》詩:《白兔搗藥秋複春,姮娥孤棲與誰鄰?”搗藥由白兔代替。杜甫《月》詩:“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也很同情嫦娥的寒冷寂寞生活。李商隱《常娥》詩:“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雖然對偷藥的事念念不忘,但對嫦娥在碧海青天寒夜中的孤單心情,也深表體貼之情。

宋元時代,嫦娥奔月故事就有了發展。《三餘帖》記載:嫦娥奔月以後,她的丈夫羿晝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然有童子進宮求見,說:“我是嫦娥夫人的使者。夫人知君懷念,但她無法下月宮。明天月圓的時候,君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放置在房屋的西北方,你呼夫人的名,夫人就可以下來與你相會。”到時候,果然嫦娥來了,他們夫妻倆恩愛如初。

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嫦娥像美麗的月亮一樣,成為溫柔、聰明、善良的美人了。“月裏嫦娥”就成為形容美女的褒詞了。毛澤東同誌《蝶花戀·答李淑一》也寫道:“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毛澤東同誌寫寂寞的嫦娥,在萬裏長空為烈士們翩翩起舞,以表現歡迎之意。嫦娥的生活也增添了新的內容。毛澤東同誌把烈士們和嫦娥聯係起來,給神話人物賦予了新的意義,使古老的神話煥發了新的光彩。

也有一種說法:月仙為結麟,不是嫦娥。《三餘帖》說:“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謬,蓋月中自有主者,乃結麟,非嫦娥也。”也有的古書,把結麟寫成月精,與月同居,結麟是奔月的神仙。有的說結麟就是嫦娥。

還有一種說法:嫦娥是由常儀、常宜、常羲、尚儀演變而來。常儀可見《大戴禮》。《大戴禮·帝係篇》說:常儀為帝嚳妃,娜訾女。以善於占月之晦、朔、弦、望而著名。《禮記》孔穎達疏又把常儀寫作常宜。說帝嚳次妃娜氏之女日常宜,生帝摯。《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人說帝俊即帝嚳,常羲即常儀。《呂氏春秋·勿射篇》說:“尚儀作占月。”有人說古讀常為尚,尚儀即常儀。總之,常儀、常宜、常羲、尚儀都是嫦娥的音轉而已。

常羲生十二個月亮的說法,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雛形。月亮在黑暗的夜晚,給人以美麗的光亮。上古的人民觀察月亮明、暗、圓、缺的變化,掌握了每月二十九天左右發生一次盈虧。每十二個月又有一個周期,“十二”的觀念便隨著古人對月的觀察而產生了。

13.濟公是人還是神

“專管人間不平事”的濟公,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廣,經遊本昌形神兼備的飾演後,濟公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但濟公到底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還是人們根據自己願望造出的神,這樁曆史公案至今沒有了結。

認為濟公確有其人其事的。如明代田汝成,他在《西湖遊覽誌餘》十四《方外玄蹤》中明白無疑地斷定南宋確有濟顛其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工具書《辭源》,在“濟顛”條目下,對濟公的生卒作了確鑿的認定,其結論的準確性、科學性當是毋容置疑的。該辭書寫道:“濟顛,公元1129—1202年。宋末僧人。天台人,名道濟,俗姓李。佯狂不飾細行,飲酒食肉,遊行市井間,人以為顛,故稱濟顛。始出家靈隱寺,為寺僧所厭,遂居淨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