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加山上和恩阿哲爾高原上,有時也會下雪,但是不到48小時就融化了。間或有雹暴。有時不停降雨,可是雨水還沒有掉到地上已在灼熱的空氣中全部蒸發。
撒哈拉有約77萬平方公裏的廣大地區,時常幾年沒有雨水。在撒哈拉東部,白天有97%的時間,熾熱的太陽照射大地。相對濕度可能低至2.5%——具有脫水的力量,再加上強風無情地掃過沙漠,水分更易散失。
這種幹燥的風,帶來一層屏障似的沙塵,遮掩住太陽。一年之中刮大風的日子有時多達70天,而且往往連吹幾天不息。
三月以後,氣溫漸漸上升,六、七月最熱,日蔭處的高溫常達攝氏50度(華氏122度)。夜間通常涼快,24小時中氣溫暴升暴降,便岩石發生脹縮,尤以夏天為甚。因此有些沙漠行旅說,在夜間到處聽得見岩石的爆裂和墜落聲。
最驚人的現象是,沙質沙漠高丘的斜坡上,由於沙丘沙粒又脹又縮的結果,大塊的沙堆脫落下滑,就像雪崩似地滾落而下,發出悶雷般的隆隆之聲,曆久不絕。
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生性淳樸而具有想像力,認為這種聲音是死神鼓手兼沙漠妖怪勞爾的鼓聲。他們聽到沙塊隆隆之聲時,內心不免恐懼,不寒而栗……然而這隻是支配撒哈拉沙漠居民生活各種神秘荒誕故事之一而已。
自古以來,撒哈拉地區的遊牧民族,一直毫無節製地飼育牛羊,完全不理會應該如何合理而有計劃地利用草原。他們老是想用種種方法,增加自己擁有牛羊的數目,不是為了改進供肉食的品種,而是為了提高社會威望。
他們沒有想一想草原能否繼續存在,結果是牲畜吃草過度,首先是造成植物的顯著衰萎,然後是飼育牲畜的數目和可供放牧的地方失了平衡。沒有遠見和隻顧今天的態度,原是畜牧民族的特性。一且危難過去,幹旱奪去許多生命之後,受害的地區人口又迅速增加起來。從前,這樣的做法也許是使族人能夠對抗前來劫掠的鄰族,還不失為一種自衛之道。不過,長此下去就如集體自殺一樣。
今天該地區的人口正大量增加,和其他許多落後民族的情形一樣。據本世紀初的一次調查統計,艾爾山區杜立格族的人口約有15000。盡管該區在本世紀遭受多次旱災,據1965年的調查統計,人口卻有45000。牛羊數目也同樣增加,而在同一時期中,植物資源卻減少了一半。從這些數字中可以了解,撒哈拉的曆史還沒有改變。
過去幾十年中在該區發現的豐富礦藏,似乎對在撒哈拉掙紮求生的住民並無好處。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都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鐵礦。在山區中,還發現不少貴金屬。也許由於交通不便,這地區的金屬礦藏在世界上其他的資源開始枯竭前,仍不會有人去開采。不管怎樣,已開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改變撒哈拉曆史的傳統特質——雖然帶來了現代技術,也改善了交通,但是給當地人的工作機會仍極有限。
油田工資高,吸引勞工,但是職位相當少,而且破壞了撒哈拉的傳統生活。撒哈拉的傳統產品,例如鹽、獸皮、羊毛、水果等,市場漸漸縮小。現在隻有海棗是主要商品。
撒哈拉正在步向死亡。像爐火般灼熱的沙質沙漠和磽確不毛的礫質沙漠,正在不斷加緊包圍和遮蓋住更多的肥沃土地。那些土地是最辛勤的沙漠民族為了求取生存所不可再減少的。他們的人口增加,是否意味有更多的人會夭折?這些民族目前仍在搶奪日益減少的草木,而且把水井越打越深,沿襲他們祖先那些自取滅亡的習俗。
在撒哈拉,今天一如既往,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人類把自己生存不可缺的天然環境恣意破壞,因而難以生存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