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各國曆史傳說(4)(2 / 3)

舉例來說,125年前,歐洲人就首先在艾爾山區進行觀察研究,已知那裏的耕種地區曾采用過平衡杆式的水井。這種汲水方法可灌溉園地和小塊耕地,隻有地下水麵不低於地麵16英尺左右時才能采用。但是,現在這種水井全不見了。現在的水井全都要靠牲畜拖鞔才汲得到井水,因為地下水麵已降至地麵下80英尺的深處了。因此,就精確測錄得的情形來看,地下水麵已經下降了60多英尺。

為了養活牛羊,缺水就要多開水井,而且要開得更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典型例子。這樣一來,地下水麵不免更加降低,同時土壤不斷受侵蝕,也促使土地日益幹旱。例如艾爾山區,過去由於氣候溫和,河穀縱橫交錯,遍植棕櫚,所以曾有“非洲的瑞士”之稱。但是本世紀初留存的棕櫚樹,今天隻剩下三分之一了。

在山嶽地區中,從前有些小村落,例如阿速德(有3000餘居民),丁塔荷達、阿尼沙曼等等,現在都成了廢墟,因為賴以維生的水井早就幹涸了。

由於這種種情形傷害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現代試行化沙漠為良田的工作很難奏效。撒哈拉的前途不堪設想。

撒哈拉幾個海拔很高的盆地形山穀中,現在仍有活生生的證物,證明這個沙漠昔日曾是一片青蔥。在這些河穀中發現了兩種兩棲動物——一種蟾蜍和一種蛙,都是歐洲常見的品種。他們要靠常流的泉源活命。此外還找到鯰魚,尼羅尖吻鱸和好幾種鱗魚。那裏直到1924年時還有鱷魚。而最後一條鱷魚在該年被射殺。

魚是躲在起自恩阿哲爾高原最高處的深峽穀中偷生。說來有些矛盾,該地一向缺雨,而魚類所受最大的威協也是雨,因為河水急漲泛濫時,往往會把魚類從原來生活的地方順河穀衝到下遊寬而淺的湖中去。在熾熱的陽光暴曬下,這些淺湖的生命十分短暫。湖水蒸幹,魚都旱死。

某些小齧齒類動物、小食肉動物、爬行動物以及無脊椎動物,也能適應撒哈拉的環境而生存下來。他們多半為了避開太陽,大部分時間躲在地洞裏,因為隻要鑽入地下20英寸深的地方,晝夜溫度就沒有很大的變化。跳鼠又稱沙漠之鼠,是適應沙漠環境最成功的動物。除了有鑽洞的本領外,兩隻粗壯的後腿能像袋鼠似的蹦跳,減少和灼熱沙麵接觸的麵積。它還能不進滴水而生存,靠分解幹枯的植物食料自行製水。

與一般人的誤信相反,最有名的撒哈拉阿拉伯單峰駝體內並不儲水。但它們在演化中養成了極度節省水分的本領。這種駱駝每天隻排尿兩品脫,體溫高達攝氏40度(華氏104度)才會出汗,同時全身的脂肪集中在一處——駝峰,使身體其他部分可以當作散熱器來散發熱量。駱駝和沙漠羚羊一樣,腳趾張開,適合在沙漠上行走。其他沙漠動物例如兔子等,耳朵都又長又大,既能發覺危險,又便於散熱。

在撒哈拉,植物也不斷與幹旱搏鬥。植物根部向四方八麵伸展,盡量吸取土壤中的水分以求生存。有些在葉麵上會有薄薄的一層鹽,利用鹽盡量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有些還可以靠夜間的露水生存。

在恩阿哲爾、阿哈加山脈和艾爾山脈等高地上,像柏樹和橄欖樹等植物依然生存。現在,這些樹木在幹旱的環境中無法繁殖。但是它們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樹木長滿山坡那個時代留下的活證物。有些樹幹又粗又圓,可能有4000年樹齡,樹根深入地下達25英尺多。很多植物特別能適應沙漠環境,不怕幹旱。例如櫻草種子,由風吹播落到石頭下麵,能休眠不發,也許要等好幾年,雨水來時才出芽。

撒哈拉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是個火爐。它也有寒暖季節,是典型的大陸氣候,在寒暖之間也有過渡的季節變化。那裏的高氣溫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在利比亞阿茲茲亞所測得的最高溫度是攝氏58度(華氏136.4度)。但在仲冬季節,提柏斯提山區的氣溫,曾降至攝氏零下15度(華氏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