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年艱辛的勞動,《重慶大轟炸》總算殺青了。麵對書稿清樣,一種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同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同誌,抽出百忙時間,欣然為此書題詞。他們寫下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忘國恥”的警示,將激勵中華兒女一往無前,奮發圖強。

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劉惠君、李明同誌,一直關注這本書的寫作,多次問及資料收集和研究情況,並提出了寶貴意見。

在查閱檔案材料、收集文史資料過程中,重慶檔案館、重慶博物館、重慶圖書館、重慶人防辦、重慶方誌辦、重慶市北碚圖書館等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始終給予積極支持和熱情服務。

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重慶市政協學習及文史委員會、西南師範大學科研處和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在科研和出版經費上給予了有力支持。尤其是重慶市政協學習及文史委員會在經費很緊張的情況下,以此書為《重慶文史資料》第5輯(總第49輯),承擔了大部分出版經費。

沒有上述單位和個人的鼓勵、支持,我們沒有勇氣和毅力來完成這一重大任務,這本書不可能在今天問世。

另外,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由黃淑君、錢榮錦等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重慶大轟炸》;由重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重慶市防空誌》;由唐守榮主編,重慶出版社出版的《抗戰時期重慶的防空》;由《重慶陪都史書係》編委會撰述,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民政府重慶陪都史》;以及由重慶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輯的《文史資料》、《抗戰叢書》等。可以說,·494·

我們是沿著他們開拓的道路前進的,這些著述的作者,也是本書未署名的作者。

本書編撰者分工如下:

王孝詢:寫在前麵的話,第一章,第二章一,第三章一,第四章

一,第五章一,後記;

曾小勇:第四章二、三,第五章二、三、四,大轟炸尾聲。

彭前勝:第二章二,第三章二、三。

潘洵:第六章,第七章。

王鍾倫:第八章。

書中附錄的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的有關報道,由曾小勇翻譯,陳相武校正。

對關注本書的所有領導和同誌,謹致最誠摯的謝意!

限於編者的水平,本書難免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乞望斧正。

編著者

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