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富於詩人氣質的哲學家,莊子在我國思想史上、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影響巨大而深遠。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莊子被神化而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3.道家代表著作
(1)《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傳說是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第一部用詩化語言闡述中國哲學的巨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而且文字簡潔、轍韻強勁,因此,還被稱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德經》說的是處世方略。《道德經》之學旨在於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因而,人們應自然無為聽天由命,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如此,則無為而治。《莊子·天下篇》總結《道德經》思想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也成為世界曆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興起了“老子熱”。
(2)《莊子》
《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隻有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集中體現了莊子思想;“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及其弟子合作寫成的;“雜篇”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盜蹠》、《說劍》等不是莊子之思想。
《莊子》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其文章生動細膩,揮灑自如,意象雄渾飛越,想象汪洋恣肆,情致滋潤曠達,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莊子》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莊子》標誌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三)墨家
1.墨家概述
墨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學派之一,在當時和儒家一起並稱先秦時代的兩大“顯學”,當時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家因創始人是墨翟,世稱墨子,故而這一學派被稱為墨家學派。墨家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墨子的弟子根據授課筆記編撰而成。
《漢書·藝文誌·諸子略》中說:“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此說墨家出自清廟之守,意思是管理廟中事物,演習郊祀或其他祭祀禮儀,也有說墨家者流蓋出於武士,其實,墨家應主要來源於社會中下層手工業者。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家是從儒家分出來的。但墨家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墨家主張“兼愛”,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反對世卿世祿製度,認為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組織嚴密,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钜)子”。墨家講究“任俠”,相傳皆能赴湯蹈刃,並以自苦勵誌。墨家尤重艱苦實踐,“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有相裏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於戰國中後期。至戰國後期,彙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對前期墨家的社會主張多有繼承,是謂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