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魯小邾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也是先秦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麵,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波,班固在《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又說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可以說,墨子為下層勞動人民爭取切身的利益,為解決或減輕他們的貧困和飽受壓迫之苦而付出極大的心血。
墨子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除了政治上的建樹和理論上的學說之外,墨子在物理學、光學等領域也有所研究。墨子幾乎諳熟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
墨子的為人,在當時有很高的評價。《孟子·盡心上》中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對他的“士誌於道”十分讚揚。《莊子·天下》中說墨子:“好學而博”,並且認為他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誌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大好人,由衷地稱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3.道家代表著作:《墨子》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西漢時劉向把《墨子》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麵,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如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他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以“兼愛”為其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認為當時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於人們不能兼愛。“兼愛”即人與人之間實行普遍的、無差別的互相友愛,就是“視人之國,若其國;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為一。如果“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墨子·兼愛中》)墨子的“兼愛”其實是對儒家“仁”的改造,提倡“無差別的愛社會上一切人”。
從“兼愛”出發,《墨子》還提出“非攻”,反對侵略和掠奪的不義戰爭;“尚賢”,尊重、重用賢人,所謂“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同”,“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節用”,反對貴族的鋪張浪費;“節葬”,反對儒家倡導的厚葬;“非樂”,反對音樂,認為音樂的盛行妨礙男耕女織。此外,《墨子》還提到“天誌”“明鬼”的思想,認為,天是有意誌的,並且“天誌”是衡量人世間一切言行的尺度,而“天誌”就是要求人們“兼愛”,“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而“明鬼”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但是,墨子認為壽夭、貧富、安危、治亂不是天命決定的,而是由人力決定的。由於人的努力,可以達到“富”、“貴”、“安”、“治”;如果相信命定,不去努力從事,就必然得到相反的結果。
(四)法家
1.法家概述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頗具影響的一個學派,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其學說為君主專製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儒、墨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的“顯學”,法家則在政治上獨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