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孫臏
孫臏,齊國阿-人,孫武的後裔,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相傳他少年時與龐涓同師於高人鬼穀子。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他騙到魏國,借故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並加以軟禁。孫臏後來在齊國使臣幫助下秘密回到齊國,由於齊將田忌的推薦,被齊威王任為軍師。他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孫臏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3.兵家代表著作
(1)《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共十三篇,約六千字,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史上最早的一部經典性的軍事學著作,與《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並稱為世界三大兵書。
《孫子兵法》中把“令民與上同意”的“道”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要使民眾與君上的意願一致,能夠為君上出生入死;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麵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製勝。強調“致人而不致於人”,即要依靠主觀努力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善於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從而利用有利態勢,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主張“我專而敵分”,即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分散的敵人,“以十攻其一”,“以眾擊寡”,就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還提出作戰方式因敵情而變化,“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孫子兵法》寓意精邃、論理精微,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為孫臏所作,古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後兵家學派的又一力作。《漢書·藝文誌》稱“《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把它與《吳孫子兵法》並列,但自《隋書·經籍誌》始,便不見於曆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
《孫臏兵法》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大量戰爭實踐,從基本理論到戰術原則,都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麵都提出了若幹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特別強調“內得民心,外知敵情”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強調必須遵循戰爭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去指導戰爭;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認為隻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提出對部隊實施嚴格的政治教育、隊列訓練、行軍訓練、陣法訓練、戰法訓練,成為先秦時期最完整係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這些都受到中外學者的讚賞和重視。
(六)名家
1.名家概述
名家是先秦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派,戰國時稱“刑名家”或“辯者”,西漢始稱“名家”。作為一個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它的思想與現代的漢語所說的“名家”是不同的。這個“名”不是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名家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以善於辯論,善於語言分析而著稱於世,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頗有貢獻。
名家思想最早萌芽於春秋時期,名家創始人鄧析首倡“刑名之論”,操“兩可之說”,開名辯一代風氣。名家興盛於戰國中期,以惠施和公孫龍為代表,他們以擅長概念分析而馳名天下。作為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前者以惠施為代表,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後者以公孫龍為代表,認為一塊石頭,用眼隻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隻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故而“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