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側重記載了法家革新變法、重農重戰、重刑少賞、排斥儒術等言論。《商君書》說:“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為之治,度俗而為之法”。既反對複古,又反對安於現狀,主張積極地向前看,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商君書》提出的政治目標,是謀求國家的“治”、“富”、“強”、“王”。“王”就是完成統一,建立統一的王朝。達到這個最高政治目標的辦法,一是加強法治,主張獎勵告發“奸邪盜賊”,對輕罪用重刑,從而加強法治的效果,“王者刑用於將過(過錯將要發生的時候),則大邪不生;賞施於告奸,則細過不失”。二是講究耕戰政策。商鞅把是否推行耕戰提到決定國家興亡和君主安危的高度,說:“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2)《韓非子》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所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子認為,曆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以此為理論前提,韓非提出了係統的法治理論,認為“明法者強,慢法者弱”,主張“以法為本”,要依法行事,做到“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認為,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製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為此,要鏟除“五蠹”:學者(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遊俠)、患禦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即韓非子認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主張建立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裏,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製國家的曆史發展趨勢。
《韓非子》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比如《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致,無以複加。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蘊含著深雋的哲理,耐人尋味,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五)兵家
1.兵家概述
兵家是先秦、漢初主要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兵家”一詞最早見於《孫子兵法·始計篇》:“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軍事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在中國軍事哲學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春秋戰國間,由於兼並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產生了專門指揮作戰的將帥和軍事家。許多軍事家總結了戰爭的經驗,並從事於軍事理論的研究,著成論兵法的書,這在文化上也是一種重要的貢獻。春秋晚期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長期以來作為古代軍事名著,在軍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兵家將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係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決策的整體,同時注重戰爭的主觀指導,特別是計謀的使用,總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兵貴勝、不貴久”、“兵貴其和,和則一心”、“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複疾擊其不意”等作戰思想和作戰規律。
《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將兵家著作分為四類:兵權謀類——側重於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內容。兵家的鼻祖是孫武,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其中以孫武的《孫子兵法》影響最大,是兵家學說的重要著作。
2.兵家代表人物
(1)孫武
孫武,生卒年不詳,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得見吳王。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00多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上將軍,封為軍師。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製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裏,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孫子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