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百家爭鳴中的大“家”(5)(2 / 3)

農家之學重視農業生產技術。農家注意到土性的分辨、土壤的改造和保養,主張先分辨土性,挑選適宜種植在某種土壤裏的農作物來播種,從而適當地改造土壤:“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呂氏春秋·任地篇》)農家強調耕作必須及時,專門分析了六種主要農作物——禾(稷)、黍、稻、麻、菽(豆)、麥耕作“得時”、“先時”、“後時”三種情況,從其生長、收獲、品味三個方麵加以比較,用來說明掌握耕作時節的重要性。農家還開始把農業科學知識係統化和理論化。他們說:“上田棄畝,下田棄畝。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創造了畦種法,重視深耕,認識到通過深耕可以收到消滅雜草和病蟲害的效果。

(十)雜家

1.雜家概述

雜家是中國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而得名。《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九流”之一。雜家以秦相呂不韋和漢淮南王劉安為代表,而著作以其招集門客所集《呂氏春秋》《淮南子》為代表,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略顯龐雜。

《漢書·藝文誌》上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到戰國末期,統一已成為大勢所趨,學術文化也呈融合的趨勢,把各派思想融合為一的雜家就產生了。可以說,雜家的出現,既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又是諸子百家的相互影響與趨向融合的結果。

《淮南子·氾論訓》說:“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雜家雖隻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據《漢書·藝文誌》著錄雜家言二十家四百三篇,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餘》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屍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但絕大部分已散失,現在僅存《呂氏春秋》《淮南子》《屍子》(原書已失,今存僅為後人輯本)三書。

2.雜家代表人物

(1)呂不韋

呂不韋(?—公元前235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大臣。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裏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嬴異人,決定幫助嬴異人返回秦國,又將趙姬送給嬴異人,生下一子嬴政,並資助嬴異人千金,助其返秦。又以五百金購珍寶,獻與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華陽夫人遂勸安國君立異人為嗣,改名子楚。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呂不韋當權之後,繼續進行兼並六國的戰爭,取得了不少三晉土地,建立了三川郡、太原郡和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呂不韋生前“招致天下遊士”,有食客三千人,使其門客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後彙編成書,名曰《呂氏春秋》。後呂不韋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複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不能自安,飲鴆自殺。

(2)劉安

劉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淮南子》一書。劉安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