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百家爭鳴中的大“家”(5)(1 / 3)

《鬼穀子》是對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和提煉。《鬼穀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現存《鬼穀子》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闔》、《反應》、《內鍵》、《抵巇》四篇;中卷含《飛鉗》《忤合》《揣篇》《摩篇》《權篇》《謀篇》《決篇》《符言》八篇,另有《轉丸》《胠亂》二篇,亡佚已久上中卷共;下卷(又稱“外篇”)包括《本經陰符》七篇:《盛神》《養誌》《實意》《分威》《散勢》《轉圓》《損兌》,另有《持樞》《中經》,共九篇。《鬼穀子》一書立論高深幽玄,除飽含謀略機智、論辯技巧之外,還包含有豐富的人生哲學、治國治軍之道、修身養性等思想內容,在思想領域獨樹一幟,堪稱一部曠世奇書。

《鬼穀子》一書,為縱橫家提供了一套理論和方法,係統總結了遊說之術。該書以陰陽學說為其哲學基礎,吸收了道家的“道”、“無為”、“反”等觀念,進行了大膽的改造。鬼穀子雖然也提倡“無為”,但拋棄了老子“絕聖棄智”之說的無為成分,把道家的“貴柔”原則逐步改造成具有功利主義色彩的“主陰”的原則,即在隱秘之中,強調人為、強調主動、強調“有為”和進取。鬼穀子崇尚權謀,主張君臣上下之間相互都可以運用權術,主張可以擇主而事,甚至主張下級可以取代君主。此外,《鬼穀子》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鬼穀子》兼取百家而為我所用,不從抽象原則出發,也不把任何一種理論當成至高無上的教條,從而體現出一種徹底的現實主義態度。

(九)農家

1.農家概述

農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注重農業生產的學派,農家學派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們主張推行耕戰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農家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漢書·藝文誌》中說:“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史傳農家著作有《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國》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趙氏》五篇等等,均已佚。農家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保存下來,其思想和活動散見在《管子·地員》《呂氏春秋》《荀子》《孟子》等著述中。農家曆史資料雖少,但事實上,中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無不重農抑商,以農立國,無疑契合了農家的主張和思想。

2.農家代表人物:許行

許行,楚國人,無著作留傳,生平事跡可見於《孟子》。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孟子同時代。當時隨行學生幾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比起儒家、墨家來隻是個小學派,但頗有影響,儒家門徒陳相、陳辛兄弟二人棄儒學農,投入許行門下。

許行“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反對統治者“厲民而以自養”,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許行還提出“市價不二,國中無偽”的價格論,也就是說主張“同等商品賣同等價格”,不允許價格自發波動,不允許商業欺詐,要求做到即使小孩到市上也“莫之或欺”。他還主張“物物等量”,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說:“布帛長短同,則貿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大致意思是說:“種類、尺碼、重量相同的商品售價必須相同。”這個貿易原則沒有考慮到商品質量的差別和價格的關係,當然是行不通的。總的來說,許行主張人人平等勞動,自食其力。生產以農業為主,農副業結合,但又存在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某些分工,並有農產品與手工業產品之間的商品交換。

3.農家的思想

戰國時期,自耕小農的普遍存在,小農經濟成為當時各國的立國基礎,諸子無不重視農業。《孟子·梁惠王》認為仁的具體表現就是重視農業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墨家指出農業生產既可以提供人民衣食,又可以充足國家財用,因此“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戰國初期法家李悝在魏國變法,為了富國強兵,實行“盡地力之教”,而商鞅變法,就明確以“耕織”為“本業”而以手工業商業為“末利”,並采取政策措施來獎勵“本業”而抑製“末利”。戰國末年的農家,和法家同樣反對“民舍本而事末”,認為人民務農不僅是為了“地利”,還可以“貴其誌”。他們著重指出人民務農對地主政權有三點好處:一是“樸則易用”,就是樸實而易於使用,可以依靠他們守戰;二是“重則少私義”,就是穩重而少發表私見,便於使他們守法而努力生產;三是“其產複則重徙”,就是財產累贅而難於遷移,可以使他們死守一處而沒有二心(《呂氏春秋·上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