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雖然處於戰亂頻仍、兵荒馬亂的時代,但正是這個時代造就了中國曆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和學術派別。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先秦諸子之學,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興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鬱積,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時勢,乃如水焉,眾派爭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積之久,泄之烈者,其力必偉,而影響於人必深。”(《先秦學術概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我國思想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上承夏、商、周三代學術,下開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兩千多年的思想先河,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係,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兵家、農家等學派的思想,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已包含著以後各個曆史時期各種文化思想的胚胎和萌芽,無一不對後代產生著影響。
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為後續中國提供了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權謀的、軍事的、技藝的思想範式、製度模式,對後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品格。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成為在中國具有普遍和長久影響力的學說。後來到了漢武帝,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其後,儒家學說又不斷被改造,出現了宋明理學、陸王心學、乾嘉樸學等,這些都對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對後世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和養生之道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墨家的“兼愛”思想,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援助;“尚賢”思想,重視人才選拔;“節儉”思想,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兵家以其實用性為曆代兵家推崇,影響了中國兩千五百多年,所揭示的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原則,諸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先計後戰”,“遠交近攻”,“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以眾擊寡”,“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等等,是至今仍必須遵守的。法家主張積極進取、銳意改革,其變革精神成為曆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名家則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邏輯學領域的先河。各家觀點不同,主張各異,但卻殊途同歸,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爭鳴時期諸子對天地萬物、對社會、對人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國學複興和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當下,諸子思想無不閃耀著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