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皮革生產中常用的酸酸是皮革生產中濕加工階段常用的基本化工材料,其主要用途為原料皮的消毒、保存,鞣前裸皮的脫灰、浸酸,調節浴液的pH,配製鉻鞣液及作為掩蔽劑(蒙囿劑),作為染色加油的助劑等。
在製革中所用到的酸一般是指電離酸堿理論所定義的酸和質子理論所定義的酸,即凡是在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H+)的化合物或凡是能給出質子的物質稱作酸。按所用酸的結構可將其分為無機酸和有機酸,常用的無機酸有鹽酸、硫酸、硝酸等。有機酸一般指的是脂肪族羧酸(RCOOH),常用到的有機酸有甲酸、醋酸、草酸等低碳數的有機酸,高碳數的脂肪酸如月桂酸、油酸、軟脂酸、硬脂酸等主要用於製備加脂劑、塗飾劑及手感劑等。在製革生產所用酸中,有機酸由於其酸性溫和、絡合能力強等優點,無論在數量和品種上都多於無機酸。目前一些應用效果較好的有機酸如鄰苯二甲酸、乳酸等,由於其價格較高,從而限製了在皮革生產中的應用。
2.2.2酸在製革生產中的應用
酸在製革生產中的主要用途如下:
(1)原料皮的消毒、保存
一般用於回收羊毛後經浸灰、脫灰後的綿羊裸皮的保存。用法如下:溫度15℃,食鹽15%~20%(以灰皮重計),水量100%~150%,硫酸用量1.5%~2.0%,時間2~3h以上,酸皮應滴幹並密封保存在溫度較低處,防止皮質被酸所水解。
(2)浸水添加劑
浸水時常用添加劑促進浸水,在毛革兩用毛皮的生產中,常用毛質量0.1%的弱酸作為添加劑。
(3)脫灰劑
各種酸均可用於脫灰,即利用酸堿中和反應除去皮中的灰堿。脫灰時一般不用強酸,因為強酸在將皮表層的堿中和後,多餘的酸會立即引起表層膨脹,而皮中層仍處於堿膨脹狀態,兩種不同膨脹間還有一部分皮質接近等電點而處於基本不膨脹狀態。生皮各層間不同的膨脹度產生的機械作用能使纖維受到損害,使成品革的粒麵細致度受到破壞。在用鹽酸(0.4%~0.8%)、硫酸(0.2%)脫灰時,應與銨鹽(硫酸銨1.2%~2.2%)配合使用,並嚴格控製用量,用20倍水稀釋後分次加入,以保證脫灰安全。也可用硫酸銨、氯化銨、亞硫酸氫鈉等作為脫灰劑,用量為灰皮質量的1.5%~2.5%,它們屬於質子酸。有機酸脫灰時安全、方便,效果好,如乳酸脫灰時,作用溫和、均勻,所得成革粒麵細膩、光滑。新一代的脫灰劑中使用了一些不膨脹酸脫灰,如磺化鄰苯二甲酸,使脫灰快速、安全,灰堿脫除幹淨,產生的廢水汙染小。
(4)浸酸
浸酸時常用的酸有硫酸、鹽酸、甲酸、醋酸、乳酸、弱的芳香族有機酸、酚磺酸、羥基酚磺酸等。浸酸時常采用有機酸與無機酸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浸酸過程,縮短浸酸時間。由於價格等因素,在實際生產中,有機酸一般采用甲酸(0.2%~0.5%),無機酸常采用硫酸(0.8%~1.4%),並提前加入適量的中性鹽如食鹽、硫酸鈉(6%~8%)等,抑製酸膨脹。弱的芳香族有機酸、酚磺酸、羥基酚磺酸等是不引起裸皮膨脹的非膨脹酸,可在少鹽浴中進行浸酸,成品革更加豐滿緊實。
(5)配製鉻鞣液及用作蒙囿劑
鉻鞣劑仍是現今主要的皮革鞣劑,鉻鞣劑是在酸性介質中用還原劑將六價鉻鹽還原成三價堿式鉻鹽,所用的酸為濃硫酸,將其加工為粉劑就是常用鉻粉鞣劑。常用的蒙囿劑是一些有機酸如甲酸、苯二甲酸、丁二酸及其鈉鹽和某些無機酸如硫酸、亞硫酸、磷酸及其鹽。
(6)調節植物鞣液的pH及植鞣革的漂洗
在植鞣過程中,常用醋酸調節鞣液的pH。植鞣革在鞣後表麵含有大量未結合的鞣質和非鞣質,常用硫酸、草酸與純堿、大蘇打配合進行漂洗。
(7)固色固油
在應用酸性染料染鉻鞣革時,加酸能提高鉻革表麵的陽電荷,利於染料陰離子與革結合,具有促染和固色作用。在用陰離子加脂劑加油後期,加入1.0%左右的甲酸,降低浴液的pH,起到表麵固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