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皮轉變為皮革(簡稱為“革”)的質變過程稱為鞣製。“生皮”和“革”在性質上有很多不同,它們的主要差別在於:未鞣製的生皮不耐微生物和化學藥品作用,衛生性能差,不耐曲折,板硬,在65℃以上的熱水中就會發生收縮;而革遇水不會膨脹,不易腐爛、變質,較能耐蛋白酶的分解,有較高的耐濕熱穩定性並具有一定的成型性、良好的透氣性、耐彎折性和豐滿性等,所以革有很好的使用價值,可用於製造鞋靴、服裝、包袋、沙發、坐墊等。

革比生皮所具有的上述優良性質主要是通過製革生產過程中的“鞣製”而獲得的。用於鞣製的將生皮變為革的化學材料稱為鞣劑。製革生產中應用的鞣劑種類繁多,根據它們化學組成的不同,可將它們分為無機化合物鞣劑和有機化合物鞣劑。無機化合物鞣劑主要有:鉻鞣劑、鋯鞣劑、鋁鞣劑、鐵鞣劑和鈦鞣劑等;有機化合物鞣劑主要有:植物鞣劑、芳香族合成鞣劑、樹脂鞣劑、醛鞣劑和油鞣劑等。

用某一種鞣劑鞣製裸皮的方法稱為該鞣劑的鞣法,用該鞣法製成的革也稱為該鞣法的革。如用鉻鞣劑鞣製的方法就稱為鉻鞣法,所鞣成的革就稱為鉻鞣革;用植物鞣劑鞣製的方法稱為植鞣法,鞣成的革稱為植鞣革等。

鞣劑之所以能改變生皮的性質使之產生質變是因為鞣劑滲入皮內以後利用其活性基團與膠原分子鏈上的各種官能團發生化學反應而形成不同的化學鍵,並在皮蛋白質的多肽鏈間形成新的交聯鍵,從而增加了皮蛋白質結構的穩定性。盡管各種鞣劑與膠原的作用不盡相同,作用程度不一,但鞣製後所產生的效應是一致的。鞣製效應為:

①減少濕皮的壓縮變形和幹燥時的收縮程度;

②提高裸皮的收縮溫度;

③提高膠原纖維的抗張強度;

④減少裸皮在水中的膨脹;

⑤增加纖維結構的多孔性,減少膠原纖維束、纖維、原纖維之間的黏結性;

⑥提高裸皮耐酶及耐化學藥品作用的能力。

判斷鞣劑是否具有鞣製作用,不能片麵地根據上述某一特征判斷,而應根據特征的總和來評定。另外,某種鞣劑鞣製的革,也可能缺少上述個別性質。如磷鎢酸等,就它和膠原作用後的總效果來說,可能是鞣製,但不能提高膠原的收縮溫度。鞣製作用的必要條件是,把皮變成革時,鞣劑分子必須與膠原結構中兩個以上的反應點作用,生成新的交聯鍵,隻和膠原在一點反應的化合物不算是有鞣性的。總之,鞣製作用就是交聯縫合作用,即在膠原結構中形成新的分子間鍵,使膠原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