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染料的發展概況(1 / 3)

5.4.1染料的發展曆史19世紀以前,人們使用的都是天然染料,就是利用從某些動植物身體的某一部分組織中浸提或分泌的有色物質用於染色。這一時期在染料及染色方麵較發達的國家主要為中國、古埃及、印度等國家。由於天然染料在性能和數量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當19世紀合成染料發現以後,人們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在性能和數量方麵占優勢的合成染料上。合成染料誕生於英國,發展於德國。在1856年,英國有機化學家帕金(W.H.Perkin,1838~1907)以工業苯胺為原料合成了第一個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堿性染料,它適合於染毛、絲及棉織品。1858~1860年,霍夫曼(Huffman)也用苯胺獲得了堿性品紅和苯胺藍,能夠直接染毛和絲。1868~1871年德國化學家格雷貝(C.Graebe)和裏伯曼(K.Liebermann)合作,在研究了茜素結構的基礎上,用蒽醌經磺化和氧化等處理得到了合成茜素染料並投入工業化生產。1865~1878年,德國化學家拜耳(A.D.Bayer,1835~1917)研究了靛紅轉化為靛藍的方法,並人工合成了靛紅和靛藍,由於成本較高沒有進行工業化生產。1901年,德國的邦恩(R.Bohn)用氨基萘醌合成了一種藍色染料——陰丹士林。1956年,英國帝國化學公司首次合成生產了活性染料,其活性基團為三聚氯氰,色澤鮮豔,堅牢度好,廣泛用於羊毛、絲綢、合成纖維等的染色。20世紀40年代,合成纖維得到了迅猛發展,為了解決滌綸、醋酸纖維等難以染色的問題,研製並生產了分散性染料。在這以後基本上形成了以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堿性染料、活性染料為主體,金屬絡合染料、氧化染料、硫化染料、分散染料、溶劑染料等共存的染料體係。合成染料工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可為各類被染物提供品種繁多、色譜齊全的商品染料的工業行業。據統計,目前世界上不同結構的染料品種達到8600多個,世界染料年產量為80~90萬t,染料的年消耗量為65萬t左右。

世界主要染料生產公司集中在西歐的德國、英國和瑞士,染料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40%,且多為高檔染料,大部分用於出口,三國的出口量占世界染料出口量的70%。全世界染料總產值約50億美元,西歐占70%。在染料的質量、品種、生產技術及研究開發等方麵占領先地位的是西歐的染料公司,其染料的高質量及生產技術的高水平主要表現在:

①產品質量好,色光鮮豔,產品劑型多,應用性能好,批次間性質穩定;

②生產裝置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用計算機控製生產過程,對有毒中間體或原料的操作采用全封閉及機械操作,設備趨於大型化,以提高批次間的穩定性;

③新品種開發快,重視開發環保型染料,及時淘汰對人體及環境有害的染料;

④重視技術服務及市場開發,從而使產品有較佳的應用條件並且達到最佳的應用效果,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染料的發展速度,20世紀60年代染料生產增長率為5%~7%,70年代以後增長減緩,80~90年代基本上維持了70年代的增長速度。其原因一是能源危機的影響,二是因染料行業本身的毒性及汙染等問題所致。如致癌芳香胺係偶氮染料的禁止生產,一時間內這類染料的生產和應用受到了限製,染料的產量一時有所減少;此外因印染工藝的改進以及淺色織品流行等因素的影響,也使染料的消耗有所減少。但考慮到非紡織行業染料用量的增加,染料的世界需求量仍在增長,據估計其產量在21世紀初為100萬t左右。

在染料的用途方麵,盡管染料的應用範圍已逐步擴展到許多非纖維織物領域,但其主要應用對象仍為紡織品,今後染料在油墨、塗料、皮革、塑料及紙張等行業的應用也有逐年增多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