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生產中的加脂(也稱為加油)是用油脂或加脂劑在一定的工藝條件下處理皮革,使皮革吸收一定量的油脂材料而賦予成革一定的物理、力學性能和使用性能的過程。加脂是製革生產過程中的主要工序之一,它決定著成革的柔軟性、豐滿性和彈性,影響著成革的強度、伸長率等物理力學性能和手感特性以及皮革的吸水性、透水汽性、透氣性等衛生性能,甚至可以通過加脂來賦予成革防水、防油、抗汙、阻燃、防霧化等特殊的使用性能。

工藝實踐證明:剛從動物體上剝下的生皮,含有大量的水分,在皮纖維表麵吸附著一層水分子膜(水合層),這些水分子平衡了膠原纖維的表麵能量,在水合層外的水分子無序排列形成一層薄膜,由於平衡表麵能量以及水膜的隔離作用,使皮纖維間產生潤滑效應,所以它具有天然的柔軟性。當生皮幹燥失水後,纖維間失去起潤滑作用的水分子膜,使纖維相互接近而產生纖維與纖維間的相互作用,幹皮會變得硬而脆;同樣對於鞣製後的坯革,若不經加油處理而直接幹燥後,纖維間會失水並通過極性基之間和非極性基團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黏結”在一起,降低了纖維間的可移動性,因此皮革必然僵硬、不耐彎折、缺乏柔軟性,顯然這種皮革不符合實用要求。加脂的目的就是通過化學和物理作用使皮革內部的各個纖維被具有潤滑作用的油脂包裹起來或纖維表麵親和了大量的“油性”分子,平衡了革纖維表麵能量,使原來的高能表麵轉變為低能表麵,而且纖維在受力時更易定向,降低了剪切力,增加了纖維間的相互可移動性,從而使皮革變得柔軟耐折,獲得了在應用方麵的價值。

加脂對皮革性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革的柔軟性、表麵手感、抗張強度和撕裂強度、延伸性、吸水性、透氣性及透水汽性、防水性等。一般說來,皮革經過加脂後其抗張強度、撕裂強度、延伸性都提高;加脂是增加革柔軟性的最重要工序之一;皮革的孔率、密度和透氣性也會受到加脂的影響,皮革的含油量越大其孔率就越小,透氣性降低;加脂後皮革幹燥收縮率減小,得革率增加;革的表麵手感、吸水性、防水性等性能隨加脂材料的種類、用量及加脂方法的不同而變化;加脂對皮革還有一定的填充作用,特別是具有填充功能的加脂劑。此外,皮革經過加油或加脂後,還具有一些鞣製作用,例如魚油的氧化物和烷基磺酰氯等可以與膠原纖維作用,起到一定的油鞣效果。

在製革生產中,重革的加油是采用生油進行幹加油,輕革的加油基本上都是采用可乳化的加脂劑進行乳液加油。加脂劑中的主要成分——有效物可以歸結為生油(被乳化部分)和乳化劑兩大部分,生油和乳化劑的比例是一個重要的參數。斯特拉霍夫介紹,最初的可乳化加脂劑中,乳化劑占整個油脂的15%,由於真空幹燥技術在製革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成品革的可洗滌性要求提高,以及皮革製品風格的變化,有的加脂劑中乳化劑含量已超過50%,為的是提高油脂與革纖維的結合力。乳化劑含量高,加脂劑的自乳化能力強,乳液穩定性好,有利於油脂的結合。但是,生油的含量減少,潤滑和滋潤效果降低。所以,在加脂劑中乳化劑部分與被乳化部分存在一個恰當的平衡,這要視不同的產品、不同的要求而定。作為乳化劑部分主要是由一部分油脂化學改性而得,也有少量外加的乳化劑成分。換言之,對同一種油脂原料,經不同的化學改性方法會產生不同類型的乳化劑,反應程度的強弱則導致乳化劑部分含量的不同。因此,加脂劑的製造與性能取決於主要原材料的種類和品質、工藝技術的配方和操作以及產品後處理的各種添加劑等。

除了重革外,鉻鞣輕革的傳統加油方法是在複鞣中和後,與染色同時進行,或者是在染色後進行。其原因是傳統的加脂劑乳液在中性或微酸性條件下穩定,僅限於主加脂使用。隨著特種表麵活性劑的添加,加脂劑乳液具有良好的穩定性,除了在主加脂工序使用外,也可以在浸酸、鉻鞣、複鞣和中和等工序中進行;主加油染色後期的二次加油(表麵加脂)同樣也能進行,這樣加油操作可以分多次完成。多次加油與一次加油相比較,它可以使革吸收更大量的油脂,使成革得到最大的柔軟度,同時革麵不會有更多的油脂沉積,因而使粒麵細致而不油膩。多次加油法用較少量的加脂劑就能達到一次加油法所需的柔軟度,因為油在革纖維中分布更均勻。多次加油油脂吸淨率高,革麵含油較少,不易引起皮革塗飾操作中塗層黏著困難和製鞋加工中黏著不牢的問題。同時,在其他工序中同浴進行乳液加油對該工序材料的滲透與結合也有幫助。多工序多次加油對加脂劑的使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脂劑不僅滲透、吸收、結合以及油潤等效果好,而且加脂劑乳液在酸、堿、鹽、栲膠介質以及硬度較大的水中有良好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