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環球檔案 (2)(2 / 3)

照顧中小國家利益將成常態

從中國對否決權的行使可以看出,除為維護自身核心利益外,中國總是盡可能的照顧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的利益。這一基本的投票取向在未來不會有太大改變。伴隨著各方麵實力的增長,中國應做好準備承擔與自身實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而對否決權更為合理的使用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中國副外長崔天凱說,中國的“投票態度並不取決於別人的態度,而是取決於我們的重大原則和利益”。他表示,中國始終認為,在國際關係當中不應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也不應通過外來幹預去改變一個國家的政權。這樣的原則立場符合國際社會整體利益,特別是廣大中小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應該仍是未來中國行使否決權的指導思想。

美國逢以色列必否

從聯合國1945年成立至今,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都曾或多或少地使用自己掌握的否決權。

所謂的否決權指的是,聯合國非程序性事項的決議需要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9個理事國的讚成票,其中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讚成”方可通過。每個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內享有一票否決權。

數據顯示,蘇聯/俄羅斯是“五常”中投反對票次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12年2月,共投反對票127次。在聯合國成立後的前10年間,蘇聯就共有79次投反對票,同期的其他國家很少或幾乎沒有投反對票記錄(中國1次;法國2次;其他國家0次)。冷戰時期,蘇聯多次動用否決權,以至於1957~1985年間擔任蘇聯外長的葛羅米柯得了個“不先生(Mr.No)”的美稱。

美國共投過83次反對票,其中59次都是“單兵作戰”。美國1970年首次行使否決權,並於1972年單獨行使否決權,以阻撓製裁以色列的議案通過。自那時起,美國成為最常行使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從反對票中可以看出,美國對以色列可謂“一往情深”,59次反對票中,有42項是關於以色列和中東局勢的決議草案,可謂“逢以色列必說不”。

英國共投過32次反對票,最近使用否決權是在1989年。當時美國、法國和英國一道否決了一項譴責美國對巴拿馬軍事幹預的決議草案。

法國共投過18次反對票,其中13次都是與美國和英國聯手行動。法國僅曾兩次單兵出擊動用否決權,其中一次是1976年關於法國和科摩羅爭議的決議草案;另一次是1947年關於印度尼西亞的一項決議草案。

(摘自《新京報》)

標:愚弄希特勒的西班牙諜王

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戰被稱為“二戰”中的“轉折之戰”,為了這場戰役,盟軍進行了龐大而周密的準備工作,利用間諜也是其中之一。在那些有著傳奇色彩的間諜中,被認為發揮了最大作用的是一個代號“嘉寶”的間諜。

英國廣播公司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在盟軍成功登陸諾曼底幾天後,“嘉寶”仍讓柏林方麵相信,盟軍的諾曼底行動是佯攻,納粹因此未及時調整兵力部署,從而保證了歐洲第二戰場的順利開辟。

“嘉寶”的真名叫胡安·普吉·加西亞,1912年出生在西班牙一個中產家庭。普吉經曆過西班牙內戰,特別憎恨支持佛朗哥政權的納粹德國。1942年4月,普吉開始“為德國人傳遞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