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白起的秦軍(1 / 2)

(一)戰神白起

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到戰國時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國崛起了一位卓越的軍事統帥,他就是白起。白起征戰三十七年,斬首百萬,攻城百餘,掠地萬裏,一生未曾打過一次敗仗!成為當時六國無可畢敵的軍事將領,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典範。《史記》中稱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當年秦國實行的是法家軍功製度,幾乎所有的大將都是在戰場中拚殺出來的,即便是世家子弟,沒有功勞,就隻是兵士一名。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白起這個從基層憑戰功一步一步走向無敵的大將。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都沒有經過係統的兵家學習,而是純粹的“行伍出身”,從小兵做起,在殺戮與拚殺中憑借戰功不斷提升,名留後世。

其他戰國名將,如魏國的吳起、龐涓,齊國的孫臏,燕國的樂毅,都是先拜師學習,成為兵家名士後,再前往心儀的國家,希望得到英明君主的賞識。而且他們都懂政治、講權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不能算是純粹的戰場之鬥將。

白起不懂政治,他是從戰爭中一步一步搏殺成大將的。公元前294年,白起第一次作為秦的將領,去攻打韓國的新城。新城之戰是白起的第一場戰爭,他作為一位中級將領,一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從此,秦國進入了白起的征戰時代。

新城之戰,打開了秦國東進的大門,韓國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便找到魏國幫忙奪回新城,於是韓魏聯合了二十四萬大軍,聚集在伊闕(今洛陽域內),向白起宣戰。此時白起的秦軍在數量上隻有韓、魏聯軍的一半,並且聯軍占據著險要的地勢。然而天才就是善於審時度勢,能看到戰爭裏麵最關鍵的那個點是什麼。白起很快發現聯軍各自保存實力,互相推諉,誰也不肯先戰。針對這種情況,他果斷地采取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製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一舉將其殲滅,並殺死了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虜了韓將公孫喜。這樣,白起徹底掃平了秦國東進的道路。

白起用兵靈活,一向以精通韜略著稱。伊闕之戰之後,在攻打楚國的鄢郢之戰中采用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僅用萬餘人便攻克了楚國的都城。華陽之戰中采用了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中則先假裝敗退,然後斷敵糧道,殲敵四十五萬。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白起一生領兵打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這個天文數字不能不讓人瞠目。攻六國城池大小七十餘座,然而誰能想到,在戰火連天的歲月裏,他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並且經常以少勝多。

六國軍隊隻要聽說是白起帶兵來戰,都聞風而膽寒,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一個將領到了這樣一種地步,在戰爭史上是很少見的。

可以說白起是為戰爭而生的一個人,戰爭就是他的生命。他左右了整個戰國的格局,秦統一中國的基礎就是白起一手奠定的。軍事上,他是一個最純粹的戰神。中華名將從古到今有很多,有的長於突擊,有的善於圍殲,有的謀於野戰,有的智於攻堅。但要說全才,恐怕隻有白起一人—他可以將攻城掠地,野戰突襲,打圍聚殲,奇兵埋伏等等集於一身。

(二)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已經被載入了戰爭史冊,人類戰爭史上,長平之戰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決戰。戰爭持續了整整兩年,最後以秦國的勝利而終結。長平之戰既是改寫曆史的關鍵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殘酷、最壯烈的重大戰役,更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白起攻打韓國之後,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係。韓國想要獻出上黨郡來向秦國求和,但是上黨郡的郡守不願投降,而請趙國發兵來取上黨郡,這就給秦國攻打趙國留下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