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曾國藩
曾國藩,湖南人,是我國清朝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以及文學家。曾國藩早年的時候,熱衷於追求功名,1838年,27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此後十年,他傾心研究古典詩文、宗明理學,成為一名正統的封建理學家。1853年初,太平軍向湖南進軍,曾國藩就此棄文就武。創建了一支在後來聞名遐邇的軍隊—湘軍。曾國藩在近代軍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
曾國藩在曆史上影響這麼大,但他小時候天賦卻不是很高。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讀了不知道多少遍,可他還是沒能背下來。這時候一個賊偷偷地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這學子睡覺之後能找到點值錢的東西。但是左等右等,這讀書人就是不睡覺,還是一遍又一遍地在那讀那篇文章。賊實在是沒有耐心了,急得跳出來大罵:“就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書啊?”然後將那篇文章背誦一遍,頭也不回地走了。
但曾國藩在後來的歲月中,憑著在困難麵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成一代偉人。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曆史上真正積極實踐的開拓者。他指導建造了我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第一次翻譯印刷了西方書籍,他還安排了第一批去美國留學的學生。
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之說,但很少有人能全做到,曾國藩可謂一個全才。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修身理論和修身方法,比如每天需早起、不能戀床;每天需要讀史書二三十頁,即使有事也不能間斷;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
曾國藩雖然在同輩士大夫中天賦屬中等,但一生意誌堅強,勤學好問。每天都寫日記反省自己、監視自己、教訓自己,從而終成大器,百煉成鋼。他埋頭苦幹,在困難麵前能夠再接再厲,堅持到底。
(二)湘軍
從帶兵的那天起,曾國藩就決心建造一支全新的戰鬥力強的軍隊。他參照了戚繼光的練兵經驗,加上自己的想法,以及考慮到太平軍的特點,逐漸形成了一支勇猛強大、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軍隊。
湘軍的選拔強調精而不是多,曾國藩吸取了戚家軍的方法,招募了一批英勇強壯、樸實、技藝熟練的人。又將他們按故鄉所在地分在各個團隊,曾國藩認為這樣一來,戰友亦是同鄉,作戰時也會上下一心而不至於彼此棄而不管。
湘軍還很注重兵士和武器的組合搭配,比如將冷兵器和火器相配合;大小戰船相配合;一個團營裏將領和士兵的配合等等。
湘軍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成為後世的典範。曾國藩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信仰的隊伍。他作《愛民歌》,然後在湘軍內推廣,使全軍聲威大震。
湘軍的待遇也非常高,是湖南一帶種田農民的三四倍,這吸引了很多青年農民來參加。曾國藩對於在戰鬥中建立功績者,獎賞更多。
後來,湘軍果然在對敵戰鬥中一鳴驚人。
每次作戰,湘軍每到一地,即使隻住一夜也一定要築起很高的壁壘,沒築完便不吃飯不休息。可見曾國藩特別注重防守,這與他喜讀《孫子兵法》有很大關係。
曾國藩還特別注重選擇有利的地形。湘軍駐紮營地,一定要靠近水源,以免被敵人切斷水源,因為沒有糧食一般人尚可堅持兩天,但沒有水卻萬萬不行。另外湘軍也不駐紮在低窪之處,以免被水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