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具
朝鮮族居家窗戶和門都糊韓紙,牆上刷石灰,炕上鋪席子,進屋脫鞋,上炕就座,所以屋裏明亮幹淨,講究的家庭還立屏風,顯得高雅。屋裏擺設的家具一般個不高,結構簡單,有錢的人家衣櫃正麵還鑲銀嵌玉,雕細刻。飯桌是圓形或長方形短腿桌,上麵畫有民族風趣濃厚的美麗圖案,桌腿可折疊,少占空間。閨秀的梳妝台也是短腿,化妝就直接坐在炕上梳妝打扮。姑娘出嫁,常把衣服和衣料,被子和枕頭放在櫃子上麵用床單包作陪嫁。
朝鮮族人愛吃米飯,淘米洗菜都用專門的器具,淘米洗菜的器具都用木盆及大葫蘆瓢加工而成,使用起來結實輕便。現在生產發展了,用塑料製品來代替。朝鮮族家具種類不少,如衣櫃、餐櫃,餐桌有圓桌、方桌、六角桌、八角桌、十二角桌等。還有梳妝台、柳條箱、搗衣石、打糕槽、風具(風箱)、各種餐具等。
八、繪畫
朝鮮族自古崇尚科學,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熱情奔放,能歌善舞。朝鮮族美術發展曆史不長,史書記載朝鮮族最早的畫家是清代的李世倬(?~1770年),以及反日畫家池昌翰,紅色畫家、考古學家、革命家韓樂然等。
池昌翰(1851~1921年),1913年定居於延吉市。留下《四季竹圖》等12幅作品,展現了青竹四季常青的堅貞風姿。借物抒懷,表達了自己不屈不撓的反日精神。
韓樂然(1898~1947年),初名光宇,吉林省延吉縣(今龍井市)人,傑出的朝鮮族政治活動家、人民藝術家,被人們稱為“中國的畢加索”。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內最早的朝鮮族黨員,又是東北早期建黨領導人之一。韓樂然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赴法國巴黎美術學院深造,幾乎遊遍歐洲大陸寫生畫作。1946~1947年在新疆考察佛洞壁畫。他把傳統文化與藝術相結合,把繪畫與考古融為一體,創作了大量攝影、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大部分散失,部分珍藏在中國美術館。
石熙滿,朝鮮族油畫家。1914年生,21歲留學日本攻讀油畫專業。1940年在日本自然派美術作品展中4次獲獎。新中國成立後,在延邊大學任教。後來又出現了如張弘乙、任川、安光雄、金永鎬、金東植、鄭東壽、李富一、金文武等優秀的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不僅以滿腔的激情表達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而且邊創作邊為朝鮮族培養繪畫人才,在本民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對西方繪畫的吸收融合過程中,各自具有了獨特的風格特征與曆史痕跡,更加凸顯濃厚的鄉土文化與民族氣息。
目前還有活躍於國內外以及引領朝鮮族美術發展的實力派中青年創作群體,如黃泰華、權武鬆、李勝龍、樸春子、崔憲基、金日龍、李貴男等,他們不僅在藝術上勇於探索自己的繪畫語言,在學術上嚴謹認真,而且在表現朝鮮族鄉土風情的基礎上,納入了更加多元的藝術思想,這不僅與當代的中國美術同步發展,同時在作品中展示了更加富有開拓和國際化的精神品格。
第六節民間歌舞
朝鮮音樂種類包括了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3類,但在我國境內隻流傳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作為民歌、器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和戲劇音樂等5類的朝鮮族民間音樂,便成為了我國朝鮮族傳統音樂的主題部分。朝鮮族習慣上稱民歌為“民謠”,其品種繁多、題材廣泛,既有在各類勞動生產場合中所唱的勞動歌謠“索哩”;也有表現大自然和愛情等類主題的抒情性歌謠“打鈴”,如《鳥打鈴》;還有結構長大、舒適性較強的“長雜歌”和“雜歌”,以及在民間婚喪嫁娶中使用的風俗性民謠等。其中數量較多、內容豐富且流傳較廣的勞動歌和抒情歌謠,至今仍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曲目傳唱在民間。比如旋律柔美哀怨、以表達思念之情的愛情歌曲《阿裏郎》,在喜慶場合可配合舞蹈演唱的娛樂性歌謠《道拉吉》(桔梗謠)《諾多爾江邊》《陽山道》《嗡嗨呀》等朝鮮族民間流傳有多種樂器,如嗩呐、洞簫、篳篥、伽倻琴、奚琴、長鼓、大鑼等,其中以伽倻琴與長鼓最具特色。伽倻琴是朝鮮族人最喜愛的樂器之一,相傳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形製與漢族的古箏相似。有13弦、15弦等,音色深沉優美,演奏技巧多樣,富有表現力。長鼓的形製比較特殊,兩頭粗,中間細,兩麵鼓皮薄厚不一,敲擊發出的音響高低不同,常用於民歌和歌舞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