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傳統音樂的特征非常鮮明,尤其是表現在節奏節拍方麵。朝鮮族的音樂多以3拍子和由3拍子複合而成的各種節拍形式最具代表性,且存在一種包括節奏節拍、速度和情緒等概念在內的音樂表現手段——“長短”。“長短”可以說是朝鮮族所特有的節奏節拍體係,它運用於各類傳統音樂中,其類型多達四五十種,有屬於3拍子係統的“古歌裏”“打齡”“中莫裏”“沙兒普裏”等,2拍子係統的“安當”“揮莫裏”“歐莫裏”等等。在這些節拍節奏、強弱、速度和情緒等各不相同的“長短”,令朝鮮的傳統音樂獨具魅力。
農樂是用於節日、慶豐收以及群眾娛樂時演奏和伴舞的器樂曲。樂隊以打擊樂為主,兼用1~2支嗩呐。農樂由多段音樂組成,每段采用不同“長短”,反複演奏,音樂情緒極為火熱、歡快,且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散調是大型民間器樂獨奏曲。常見的散調為4個段落,每個段落按長短體係,遵循由慢到快、逐漸高潮的規律排列。每個段落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又有機地聯結。演奏時也可靈活地插入不同“長短”。散調的旋律往往采用重複、摸進、變奏等手法即興發展,因此結構較自由。樂曲性格內在而深沉,富於戲劇性,吸收了說唱音樂的因素,用長鼓伴奏。傳統曲目有伽倻琴散調、玄琴散調等。
唱劇是20世紀在盤索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朝鮮族戲曲。最初唱劇是把原來的盤索裏由一人表演多個角色發展為多人輪流表演不同角色,並加旁唱的唱劇雛形。後發展為根據劇本,使角色固定化,把歌唱、說白、器樂、戲劇情節及舞蹈、舞台布景、燈光等有機結合的綜藝藝術。
說唱藝術“盤索裏”是傳統性的音樂。盤索裏是指人們遊戲娛樂的場所,索裏是唱的意思。主要由索裏、阿尼巴、巴兒裏姆3個要素組成。索裏主要用來刻畫不同的角色,抒發內心感情,也可以用來描寫景物、敘事等;阿尼裏是指道白,可分說話式的道白、巴兒裏姆之表演。另外,伴奏者以兒西古、早它的歡呼聲幫腔,激發情緒,渲染氣氛。它是把音樂、文學、表演融為一體的唱、白、表演藝術,一人唱,另一人用鼓伴奏,起源全羅北道南原。主要作品有《春香傳》《沈清傳》《興富歌》等。
朝鮮族傳統舞蹈主要有農樂舞、假麵舞、巫黨舞、長鼓舞、僧舞、刀舞等。
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民俗舞蹈,不僅曆史悠久,且深受人們的青睞,在很多朝鮮族地區都有流傳。按照朝鮮族的傳統習俗多在春節、農作季節舉行,旨在驅邪鬼迎福神,祈祝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村宅平安,還用於歡慶、娛樂活動。農樂舞隊通常由兩部分成員組成,其一是手持各種樂器,如小金、大金、長鼓、圓鼓、嗩呐等,他們既伴奏也舞蹈,統稱“持手”。其二是頭戴麵具或不戴麵具的表演者,他們裝扮成各種人物或動物,統稱“雜色”。活動時,由寫著“農事天下之大本”的農旗在前引導,眾“持手”與“雜色”隨其後,在鼓樂聲中載歌載舞。其形式有沿街行進表演的“街遊戲”和在一定場地進行表演的“場遊戲”。主要舞蹈形式有:手鼓舞、象帽舞、群舞、獨舞等。
“假麵舞”朝鮮語為“塔爾寸”,泛指戴假麵和穿假服跳的舞蹈。在古代主要流傳於民間,宮中雖有假麵舞,但種類較少。在中國朝鮮族中流傳的假麵舞有“初目舞”“鶴舞”“龜舞”“獅子舞”等。“初目舞”原本是流傳於朝鮮黃海道地區的“鳳山假麵舞”中的一段,後由藝人傳入中國。該舞由一人戴“墨僧”的假麵表演;“鶴舞”或由兩人身著白、青色鶴假服表演,或由一人著白色鶴假服表演,舞蹈多模擬鶴的動態或神態。鶴在朝鮮族文化中是長壽、吉祥、純潔的文化符號,鶴舞與這樣的文化觀念有關;“龜舞”由一人著龜假服表演,多模擬龜的動態。在朝鮮族觀念中龜是長壽的象征,龜舞與此相關;流傳在朝鮮族地區的“獅子舞”,舞者二人,頭戴特製的“獅頭”,披“獅衣”,扮青、紅二獅,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前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