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在日俄帝國主義勢力侵略下,外勢內侵,陷入了更為深重的邊疆危機之中。麵對外來侵略,朝鮮族人民與東北其他民族一道,共同進行反侵略鬥爭,抵抗帝國主義對東北地區的入侵。
特別是,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將東北地區納入其殖民體係,加緊侵略和掠奪。麵對外來侵略,東北各民族人民義憤填膺,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並組織東北抗日聯軍進行反日武裝鬥爭。當時,東北抗日聯軍部隊的11個軍中,都有相當數量的朝鮮族指戰員。
在激烈而嚴峻的抗日鬥爭中,各民族並肩作戰、互相支持,譜寫了許多動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例如,1938年,抗聯第五軍的婦女團隨五軍一師突破敵人重圍到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時,隻剩下指導員冷雲為首的8人,其中有原抗聯四軍被服廠廠長安福順和李鳳善等2名朝鮮族戰士。當部隊渡河時,突然被敵人包圍,冷雲她們為掩護大隊突圍,首先向敵人開火,直到把子彈打完了,敵人企圖控製退路後活捉她們,8位女戰士手挽手毅然跳入烏斯渾河,譜寫了“八女投江”的英雄壯舉。1939年,抗日聯軍裏的10名朝鮮族傷員在臨江某一秘密營地養傷時,經常從一位60多歲的漢族老大爺那裏得到食糧,有一次老大爺為傷員磨玉米麵時被敵人發現,老大爺在酷刑下,堅貞不屈,用生命保護了10名朝鮮族傷員。1934年,患重病的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被敵人發現時,已經不能自己行走,護理他的朝鮮族女戰士崔今淑臨危不懼,背著童長榮邊打邊轉移,最終彈盡糧絕,二人共同英勇犧牲。
二、積極參加國內革命戰爭
自19世紀中葉以後,大量遷移到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先民在長期居住和開荒種地過程中,建立生存基地,成為該地的開拓者之一。最初,盡管他們是寄人籬下,還不斷地遭受封建地主和馬賊的剝削壓迫,但他們沒有氣餒,以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誠實獲得了當地政府的認可,不僅入籍並得到了土地權,逐漸在當地紮下根基。
當時許多朝鮮族先民為了獲取土地所有權等權益,有意或無意地接受了清政府“剃發易服,歸化入籍”的政策。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住在他現在生活的環境裏,那裏有他們親手墾殖的土地,有自己親手建築的房屋,有親如兄弟的鄰裏”。並且,在建設新的家園過程中,他們已經潛意識地表露出作為中國“國民”的愛國主義情結,將自己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密切聯係起來。為此,朝鮮族人民不僅與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抗擊外來侵略者,還積極參與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時期的革命運動,為建立新中國建功立業。
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秋收起義、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中,都有朝鮮族指戰員的身影。此後,各個革命時期,朝鮮族都更加自覺地積極地響應中國共產黨號召,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他們懂得任何一場革命,都需依靠各個民族的共同參與和團結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朝鮮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戰爭洗禮,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朝鮮族地區首先成為可靠的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結束後,八路軍總部派遣幾萬漢族幹部和10萬官兵進軍東北地區時,朝鮮族不僅熱烈歡迎他們,還積極配合工作,建立東滿根據地,組織武裝清剿土匪,進行土地改革。由朝鮮族為主組成的武裝部隊,後來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3個正規師,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的貢獻。戰爭使各民族之間的情誼,在血與火的洗禮中不斷凝聚和升華,各民族人民在革命戰爭中,並肩作戰、生死相依,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讚歌。
第三節構築新型的民族關係
一、實現政治上的平等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政策。為了實現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讓各民族當家作主,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明確規定,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這確定了各民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賦予了各民族都有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利,表明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
延邊地區是朝鮮族聚集地區,1952年朝鮮族人口占其總人口的74%。在中共吉林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中共延邊地委和延邊專署為實現延邊朝鮮族的區域自治,進行了一係列實際工作,1952年中共延邊地委製定《吉林省延邊朝鮮民族聚居區實施區域自治計劃》,同年7月擬定《吉林省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條例(草案)》和《吉林省延邊朝鮮民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條例(草案)》,7月3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向東北人民政府呈報上述3個文件,並於8月24日獲得東北人民政府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