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了潘安的被殺原因,本篇將詳細講述潘安被殺的前前後後。
在中國曆史上的諸多美男子中,潘安是最為複雜的一個。他人生的百分之八十堪稱完美,卻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走上歧途。此君高風亮節了五十年,五十歲之後突然個性大變,諂媚權貴,最後落得身首異處,實在令人惋惜。就他的結局而言,雖有咎由自取的成份,但謀害他的那個人卻是個比他更無恥百倍的小人。此人謀害潘安並不是出於什麼正大光明的理由,而是公報私仇。這個人就是西晉“八王之亂”中一手導演了賈後覆滅的孫秀。
孫秀,琅琊(今山東臨沂)人,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有仇必報。他與潘安原本是上下級的關係,負責差遣老百姓給政府幹活,是個很小很小的官。他做人不地道,導致他做官也很不地道,經常幹些欺壓百姓的壞事。潘安知道後就對他進行了處罰,希望他能有所收斂。孫秀老實了兩天,但是內心裏早已把潘安記恨在心,發誓一定要潘安付出血的代價。後來,孫秀的工作幾經調動,變成了趙王司馬倫手下的一個小官。他文章寫得好,又善於拍馬屁,把司馬倫拍得服服帖帖,很快就成了心腹。
與此同時,潘安的仕途卻一路坎坷。他本來把自己所管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贏得當地百姓的普遍好評,卻因為人品過正,得不到上頭的好感。後來,他因為寫了一篇帶有抨擊時政性質的《藉田賦》,把上司對他的反感變成了忌恨。此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他在自己的職位上原地踏步長達十年。這十年是人生中最好的時光,是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而潘安卻止步不前,無奈地看著時間白白流逝。查閱潘安的家譜可以發現,他的祖父是安平太守,父親是琅琊內史,對於出身官宦世家的他來說,這樣的境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痛定思痛,潘安五十時開始認真檢討自己的人生,總結出的結果是自己過於憨直,不懂得變通所致。在這之後,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潘安,他摒棄了原本的做人準則,沒有底限地出賣自己的靈魂,巴結權貴、溜須拍馬。當時,他為了討好賈後的侄子賈謐,隨時在賈謐的家院門後等著,看到賈謐出門,就馬上望塵而拜。
可惜潘安天生不是搞政治的料,不能正確把握政治風向,關鍵時刻站錯了隊。他在賈南風陷害湣懷太子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導致了群臣對他的憤恨和不滿。太子手下原本也有一股勢力,他們屬於禦林軍中的中下層軍官,出身庶族。在重視門第出身的魏晉時期,庶族想要爬到高位很難。他們中的一些人打算巴結賈南風,但是這位黑皮皇後不缺狗腿子,至於庶族就更看不上了。沒有辦法,這幫兵油子隻能另找靠山,於是能成為未來君主的太子就成為他們的首選。太子從小長在宮中,沒有多少政治基礎,看到有人主動來投靠,自然高興得不得了。雙方就這樣勾搭在了一起。太子被廢後,這些兵油子突然間沒了靠山,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自然要不把怨氣撒到賈南風身上。但是賈南風畢竟大權在握,憑他們的實力相要幫太子複位,必須聯合其他勢力才能成事。找來找去,他們瞄上了禁軍首領趙王司馬倫,希望他能幫忙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