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唐朝大詩人“高考”中的作弊秘籍(1 / 2)

哪裏有考試,哪裏就有作弊,這是自古以來顛覆不破的真理。如果說今天高考的學生作弊為學曆,那麼古代的人“高考”作弊又為什麼呢?讓我們先來分析下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製度,其經久不衰的秘訣就在於這是一項兩廂情願的好事。一方麵,對統治者來說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大買賣,用幾頂冠帽就讓全天下的聰明人安分守己,一心隻求功名,所謂“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另一方麵,占人口總數大多數的中下層人們想要改變生存狀態,轉化階級成分,參加科舉幾乎是唯一的路子。人們眼中的金庫不是商場,而是官場,“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為那個時代普遍的奮鬥指南。有了這種古怪的思想,科舉考試中的競爭也就相應變得異常激烈,如果說今天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麼古人的高考就是“千軍萬馬上神六”,所以考試中的舞弊行為也就不可避免,而且貫穿科舉製的全過程。換句話說,科舉製度的千年曆史同時也是作弊的千年曆史。

古人的創造力很多時候超過了現代人,但在這一千多年的作弊史中幾乎沒有多大長進,基本上就懷枷、冒籍等幾種方式,說通俗點就是帶小抄、替考。在作弊現象最嚴重的唐朝,懷枷、冒籍的人上至高幹子弟、下至貧民百姓,就連著名的大詩人溫庭筠也樂此不疲,加入到轟轟烈烈的作弊大軍中。不過與一般的酒囊飯袋相比,溫大詩人的作弊手段堪稱一絕,即使在主考官的防賊一樣的重點“防禦”下,他依然可以於眾目睽睽中替八個人寫完考卷,而且居然全身而退,當時的人無不稱奇。如果在唐朝的作弊界他自稱榜眼,沒人敢自稱狀元。

話歸正傳,和唐朝曆史上的許多名人一樣,溫庭筠出生在山西,具體地點是赫赫有名的喬家大院所在地——祁縣。關於他的名字有多種說法,包括廷雲,廷筠、庭雲等等,估計是他本人作弊太多,換了不少的化名。溫庭筠的祖輩是聞名於唐朝政壇和文壇的雙料牛人——溫彥博。他當初和李淵、李世民父子一起打天下,在政壇一直混到了宰相,成為貞觀初年與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魏征等齊名的明星宰相。在文壇,溫彥博則成就了一代著名詞人,為此,史書中還專門為他本人立傳。到了溫庭筠這一輩,大概隻繼承了溫彥博的文學基因,雖然打小就才思敏捷,看啥會啥,學啥精啥,年紀輕輕就以詞賦名震江湖,但在仕途上卻一直光走路不上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說起來這和他的個人性格有關。溫庭筠一生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恃才傲物,年輕的時候沒把科舉應試當回事,總認為隻要自己啥時候想考,皇帝的烏紗帽就啥時候給,所以他一直四處遊玩,偶爾用詩寫寫女孩心思、旅途見聞,其作品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到了快40歲的時候,這位鼻祖玩夠了,也逛夠了,這才大搖大擺走進考場,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現在他是把科舉當回事了,可科舉卻不把他當回事,一直考到56歲,始終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弄進進士榜。

具體地說,溫庭筠考場不順主要出在三個原因。一是站錯了隊,當時唐文宗寵幸的楊賢妃權傾朝野,自己沒有兒子,就一心陷害太子的生母王德妃。王德妃臉皮薄得跟《紅樓夢》的尤二姐一樣,被對方說了沒幾句壞話就氣死了。第一部得手後,楊賢妃奮勇追擊,又設計陷害太子李永。她私下勾結坊工劉楚材和其他十幾名女優,四處散布流言,詆毀太子,致使其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這年(公元838年)的十月十六日,太子不明不白地在東宮裏突然死去。隨後,白色恐怖進一步擴大,溫庭筠因為和太子有些不遠不近的關係,也被卷進這起政治鬥爭中。雖然他沒有因此被下到大獄,但是卻連累了自己的前程。一年後,也就是唐文宗開成四年,溫庭筠參加“高考”,結果毫無意外地落榜了。之後兩三年,他都抱病躲在家裏看書,盡量不去過問政治。直到唐文宗去世,楊賢妃被繼任的唐武宗誅殺,他才敢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