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明戰爭:?浿??(1 / 3)

邲之戰,是春秋時期一次重要的會戰。

參戰的雙方是當時南北雙雄,即晉國和楚國。這也是繼城濮之戰後,晉楚爭霸的重要一戰,具有深遠的影響。

此次戰役堪稱春秋時期戰役之典範,在交戰過程中雙方表現出的雍容禮節,使殘酷的戰爭披上一層文化的溫情麵紗。在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裏,勇敢不僅僅是不避刀刃的表現,更是一種在戰場上不失貴族氣質的從容。

公元前597年六月,晉國終於做出援助鄭國的決定,出動大軍直奔鄭國。此時晉軍將最精銳的部隊悉數調出,擺出與楚國決戰的姿態。三軍主力全部出動,其戰鬥序列是:

中軍總司令荀林父,副司令先縠,參謀人員有趙括和趙嬰齊。上軍總司令士會,副司令郤克,參謀人員有鞏朔和韓穿。

下軍總司令趙朔,副司令欒書,參謀人員荀首和趙同。

晉國的援鄭部隊剛到達黃河,接到了偵察人員的報告,鄭國已經投降了。此時擺在晉國諸位將領麵前的問題是要繼續前進呢?還是就此打道回府?

如果繼續前進,很明顯,勢必要與楚國進行一次大會戰;如果撤兵,則又勞師無功。

進或退,在晉軍將領中引發了大爭議。

在晉軍高層,反對繼續進軍的將領主要有中軍總司令荀林父和上軍總司令士會。

荀林父是員老將,雖然身居中軍元帥之位,但並無帥才,在軍事行動上小心謹慎。他認為局勢發生變化了,鑒於鄭國戰敗降楚,晉軍前往解救已經沒有意義。不如等待楚國退兵以後,再對鄭國實施打擊。

荀林父的觀點無非是避免與楚國開戰,就揀鄭國這個軟柿子捏。

上軍總司令士會是個傑出的謀略家,對時局有著非常清晰的判斷。他斷言楚軍現在是無懈可擊,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楚國在國際上大打道義牌。鄭國曾歸降楚國,後又背叛。楚莊王興師問罪,迫降鄭國後並不深究其背叛之責,這是做到有理有節。

第二,楚國國內十分安定。雖然連年用兵,但是工業、農業和商業照常運轉,並未受戰爭的影響,國民對政府的連年用兵也沒有怨言。

第三,楚國軍隊有質的飛躍。在軍事行動中,右軍負責戰車安全;左軍負責後勤補給;前鋒負責偵察;中軍負責製訂軍事計劃;殿後的是精銳部隊,負責軍隊的撤退。軍事號令完善,士兵嚴格按軍隊條例操作。

第四,楚國有完善的選拔人才措施。能夠人盡其才,學習了中原的禮儀文明,社會秩序井然。

基於以上的分析,士會認為此時的楚軍不可與之爭鋒,晉國應該避免與楚國開戰。

中軍副司令先縠卻是一個堅決的主戰派。

先縠出自將門之家,以武士自居,以勇猛著稱,他對荀林父和士會的意見大大不以為然。先縠說:“晉國之所以能稱霸中原,靠的就是勇武善戰。現在失掉了鄭國,又避免與楚國決戰,這個做法就很懦弱了。與其失去霸業,不如一死。因為敵人強大,就避戰退兵,這絕對不是一個武士的選擇。諸位可以忍受,我作為一個武士,卻是萬萬不能忍受的。”

先縠一怒之下,憤然離去,回到兵營。把自己的軍隊拉走了,率先渡過黃河。

看來晉國以老將荀林父來擔任中軍總司令並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他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部將,而先縠的一意孤行最終把晉國引向戰爭。

先縠率兵南渡黃河,迫使晉軍高層改變了計劃。

下軍參謀荀首對荀林父說:“先縠不遵從法令,肯定要吃敗仗的。”

但是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先縠的軍隊落入楚軍的虎口,司馬韓厥對荀林父說:“先縠一走,一定會打敗仗的。您是三軍總司令,本來肩負解救鄭國的使命。現鄭國戰敗投降,這已經令使命無法完成了。先縠的軍隊要是失利,您可得負責任。我看不如渡河南下,如果與楚軍作戰失敗,三軍其他主帥和副帥都分擔些罪責,以免讓總司令一人專罪。”

荀林父聽了嚇出一身冷汗,想想還是聽韓厥的意見。於是下令晉軍全體開拔,南渡黃河,與先縠的軍隊會合。

楚莊王原先的設想是在攻破鄭國都城後,趁勢北進到黃河一線地區。但是尚未來得及動身,晉國大軍已經渡黃河南下。對於晉國軍隊,楚莊王並不畏懼。但他不想跟晉國大打出手,因為鄭國已經投降,楚國的戰略目的達到了,沒有必要耗費兵力與強大的晉軍糾纏。

楚軍高層也出現了主戰與避戰的兩派。

主張與晉軍進行決戰的是楚莊王的寵臣伍參,他向令尹孫叔敖建議楚軍應該繼續向北挺進,與南下的晉軍進行決戰。

孫叔敖是楚國名臣,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原本主持水利工程,成績斐然。楚莊王十分欣賞他的才幹,後提拔為令尹,全麵主持朝政。在孫叔敖的主政下,楚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取得長足進展,民富國強。這些令人驚歎的成就,甚至連對手,如晉國將領士會和欒書等,也不得不承認楚國的內政軍事都是無懈可擊的。

孫叔敖是憑借過硬的本領才身居首相高位的,他看不起像伍參這種憑君王寵幸而榮耀加身的人。於是有意給伍參一點難堪,就不懷好意地說:“去年討伐陳國,今年攻打鄭國,楚國的戰事也夠多了。你現在說要跟晉國開戰,要是戰敗了,你身上的肉可夠將士們一人吃一口嗎?”

伍參聽了很不高興,反咬孫叔敖一口說:“要是楚軍戰敗,我伍參的肉還沒到你們口中,就先讓晉軍給吃了。”孫叔敖也不理會伍參,命令將戰車全部調轉方向。隻等楚莊王一聲令下,馬上南撤回國。

伍參是個嬖人,嬖人就是地位較卑微,但受君王寵幸的人。從某種意思上說,就是男寵。從地位上說,伍參是無法參與討論軍國大事的。無怪乎孫叔敖作為一代名臣,根本就放不下麵子與這種人理論。但是伍參不是個簡單的人,他頗有些謀略,不全吃軟飯。既然孫叔敖不理會他,他決心直接向楚莊王提出主張。

伍參拜見楚莊王,力陳楚軍應北進迎擊晉軍。從以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對晉軍的底細是十分了解的,他提出可以戰勝晉軍的三點理由:

第一,晉軍總司令荀林父剛上任不久,在軍中威望遠不及以前的趙盾和郤缺。並且沒有魄力,他發布的命令常常得不到下級的執行。

第二,晉軍副總司令先縠剛愎自用,不服從總司令,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第三,晉國三軍各級指揮係統混亂,沒有很好地協調合作,連士兵都不知道究竟要聽從誰的命令。

伍參的分析並非沒有道理,但楚莊王並不願意與晉國開戰。他寧願掃蕩中原地區的各小諸侯國,也不想去惹怒這頭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