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鄢陵之戰(3 / 3)

這一戰下來後,雖然勢均力敵,但楚和鄭聯軍在補給上的優勢很快就體現出來了。楚國司馬子反傳令各軍檢查傷亡與武器的損失情況,補充新的士兵與戰車。由於戰場是在鄭國境內,對楚鄭聯軍來說是主場作戰,損壞的武器能得到及時的修複。

晉國一方的情況不容樂觀,損失的兵力與戰車不能得到有效的補充,統帥部深表擔憂。在這時,叛逃到晉國的楚人苗賁皇出主意了。他向晉厲公提議向全軍宣布:“檢查車輛,補充兵源。秣馬厲兵,修整營壘,席地而食。禱告上天,準備明天與楚軍決一死戰。”然後故意讓楚軍的俘虜得知晉軍的命令,放鬆對他們的看管。讓俘虜們有機會得以逃跑回楚軍大本營,向楚共王報告晉軍的動向。

苗賁皇的這個計謀意味著什麼呢?為什麼要製造晉軍士氣旺盛的假象,並且讓楚國俘虜逃跑去報告給楚共王呢?似乎這隻能說明一點,就是晉國軍隊打算撤退了,示強於敵人便是心虛的表現。

可是戰場的變化令人出乎意料,晉國人還未撤退,楚軍卻先撤退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楚共王聽了逃回的俘虜的彙報後,急忙召負責軍事的司馬子反前來商量對付晉軍的辦法。不想這天晚上卻發生了意外,作為楚軍中軍總司令的子反居然酒喝多了,大醉不省人事。楚共王緊急召他開會時,子反睡得直打呼嚕。作為中軍司令的子反醉得像個死人,明天的仗還怎麼打下去呢?

楚共王長歎道:“看來上天要讓楚國失敗嗎?寡人不能再等了。”他下令撤兵,乘著夜色的掩護,楚軍撤離了鄢陵戰場。

晉國軍隊發現楚軍連夜撤退了,便占據其空營。楚國人撤退得太匆忙了,以至於在營地裏還有許多糧食來不及運走。被晉軍繳獲,足夠吃三天。

這個結果令晉軍將領欣喜若狂,可以一雪邲之戰失敗之恥。所有人臉上洋溢著勝利帶來的歡樂之情,隻有士燮頗為擔憂地說:“我們的國君年紀還輕,將領們在戰鬥中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幹,我們是靠什麼取得勝利的呢?諸位將士一定要特別留心才行。《周書》說的好,天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士燮看來,晉軍的勝利隻是僥幸而已。

固然如晉軍將領所分析的一樣,楚軍存在弱點。但晉軍也並非無懈可擊,首先,麵對楚軍的進攻時,晉軍便麵臨陣形不能展開的尷尬局麵。還是士匄急中生智,提議毀灶填井,在軍營內排列好隊形出戰。其次,晉軍的進攻戰術並不是出自晉軍將領的謀劃,而是由叛降的楚國人苗賁皇想出來的。而且在戰鬥過程中,以三個軍合擊楚軍王族親軍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後,戰鬥結束後,楚軍可以及時補充戰車與作戰人員。這時又是苗賁皇給晉軍出主意,而楚國人的撤退完全是意外。

從這三點來看,晉國人並沒有在戰鬥中占據上風。

另外,晉國的盟軍對這場關係到中原未來的戰爭,也采取了虛與委蛇的態度。晉軍四月份便出兵,到六月底與楚軍決戰,前後兩個月的時間。而盟軍則遲遲沒有出現在戰場,直到鄢陵之戰結束的第二天齊國軍隊才抵達戰場,而衛國與魯國的軍隊則剛剛出發。這些諸侯國顯然為自己留了一條退路,這也說明晉國的中原霸主地位並非堅不可摧。

楚軍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即如果軍隊吃了敗仗,那麼總司令則以自殺的方式謝罪。

楚武王時,楚軍征羅國失利,總司令屈瑕自殺身亡;城濮之戰失敗後,總司令子玉自殺。為了避免同類事情再度發生,楚共王特地派人傳話給楚軍總司令子反:“以前楚軍遭到失敗時,國君不在戰場,所以由主將來承擔責任;這次失敗責任不在你身上,是寡人的過錯。”

作為有強烈榮譽感的楚國武士,子反心裏明白要不是自己多貪幾杯,喝得不省人事,楚共王就不會匆促撤軍了。他為此事感到羞愧與自責,他答複國君:“國君賜臣死,那麼臣死而不朽。臣指揮不利,以致楚軍撤退逃跑,這是臣的過錯。”

楚國令尹子重與司馬子反兩人爭權奪利,現在子反出問題了,子重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做文章。他深知子反個人榮譽感很強,故意激他:“以前楚國大將打敗仗時,主將是如何了斷的想必閣下也很清楚,您怎麼不考慮一下呢?”

子反現在麵子往哪擱呢?除了用一死來捍衛榮譽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他傳話給子重說:“即便沒有前人的例子,有您的命令,子反豈敢苟活於世,有違武士之道義呢?子反喪師辱國,唯有以死贖罪。”

楚共王得知消息後大吃一驚,趕緊派人前往阻止。但已經來不及了,子反還是選擇了自殺謝罪這種傳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種視榮譽高於生命的武士精神,就是楚國強大的基石。

鄢陵戰役是繼城濮之戰和邲之戰之後,晉楚第三次大規模交鋒。

這場戰役,並沒有改變晉楚均勢的局麵。晉國人想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鄭國,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在鄢陵會戰結束後,中原諸侯國看到晉國人打了勝仗,這才跳了出來。齊國、魯國、衛國、宋國和邾國等國的君主或執政大臣與晉厲公會晤,商討組建多國聯軍打擊楚國嘍囉國的計劃。

七月中旬,即鄢陵之戰結束半個月左右,晉軍在下軍副司令荀罃的指揮下攻入陳國,之後又進攻蔡國。鄭軍乘晉軍攻擊陳和蔡的機會,在將領子罕的指揮下,向宋國、齊國和衛國三國聯軍發動進攻。在最近二三十年裏,鄭國軍事力量崛起比較快,已儼然成為晉、楚之外的軍事小強國,戰鬥力未可小視。在鄭軍的打擊下,宋、齊和衛三國聯軍居然毫無還手之力,被打得狼狽而逃。

第二年(公元前574年),鄭國軍隊居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轉守為攻。在將領子駟的率領下,突進晉國的領土,攻打晉國的虛和滑兩城。

在這裏,筆者不禁要為鄭國的精彩表現而喝彩了。

不得了,在晉楚爭霸的夾縫之中,鄭國人的表現堪稱頑強。在兩年前(公元前576年),鄭國還歸附晉國。麵對楚軍的進攻,鄭國的將領子罕也是率軍攻入楚國。看來鄭國人已經找到了一種夾縫中生存的方法,一要靠靈活的外交;二要靠實力。

鄭軍進攻晉國後,晉國的嘍囉國衛國趕緊出兵向鄭國本土發動進攻,以聲援晉國。鄭成公將太子髡頑作為人質送往楚國,以換取楚國的出兵相援。楚共王派公子成和公子寅率楚軍進駐鄭國,協助防備中原聯盟的進攻。

晉國人簡直氣瘋了,沒想到他們一貫看不上眼的鄭國還敢太歲頭上動土。晉厲公聯合魯、齊、宋、衛、曹和邾六國軍隊,還有周王室卿士尹武公和單襄公的軍隊,對鄭國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占領鄭國一部分領土,並且在鄭國的柯陵舉行一次國際會議,重申中原聯盟的政策方針。

楚國不甘示弱,令尹子重統率大軍,前往援救鄭國。對晉國的嘍囉國衛國發動進攻,占領衛國的城池首止。此舉迫使多國聯軍撤出鄭國,加強衛國的防禦力量。

晉國並沒有放棄占領鄭國的打算,到了冬天七國聯軍卷土重來,圍困鄭國的都城。但是七國聯軍的攻勢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當楚國的公子申率楚軍北上援救鄭國並跨過汝水時七國聯軍又撤兵了。

晉國雖然在國際戰爭中連續打敗狄、齊、秦和楚四大強敵,然而一連貫的勝利掩飾不了國內重重矛盾。晉國各大家族之間的內訌與傾軋,將隨著晉國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