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2 / 2)

(三)國策移民

在試驗移民的基礎上,1936年4月,關東軍在偽滿首都“新京”召開移民會議,製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提出在二十年內向東北移民一百萬戶五百萬人的龐大移民目標和具體實施辦法。同年8月25日廣田弘毅內閣正式宣布向中國東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國策”之一,預計從1937年起,在二十年內分四期向東北移民:即1937-1941年為第一期,移民10萬戶;1942-1946年為第二期,移民20萬戶;1947-1951年為第三期,移民30萬戶;1952-1956年為第四期,移民40萬戶。由此而形成了以農業移民為主的第三次移民高潮。《百萬戶移民計劃》出台後,日本政府即采取集團移民、集合移民、分散移民和青少年義勇隊移民等辦法,實施開拓移民。截止1945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共向中國東北輸送農業開拓團881個,其中開拓團民220359人,義勇隊員101514人,合計為321873人。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為滿足戰爭需要,日本帝國主義實行工業統製政策,加緊對中國東北鋼鐵、煤炭、石油、布匹、糧食等戰略物資進行掠奪,日本向中國東北各大中城市移民的人數亦不斷增加。據統計,截止1944年9月,居住於東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這正如戰後長春日僑聯絡處主任平島敏夫所講的:“自1931年至1945年,十四、五年中,為了給大東亞共榮圈打好基礎,拚命地將日本人移到東三省。這個時期,來到東三省的日本人由20餘萬增加到110萬之多,其中還未包括30萬日本軍隊在內。”

曾是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隊二龍山訓練農場二期生,現住橫濱市綠區長津田町的高橋定雄回憶說:“位於黑龍江省北安的二龍山訓練農場,始建於1938年。我是1939年加入的第二期生。與我同期的300人大半來自新瀉縣和富山縣,神奈川來了26人。我們在內原訓練所接受二個月基礎訓練後,才來到農場接受現地訓練。當時我們都是15--19歲的青少年。訓練農場的組織大體與軍隊相同,一個中隊三百人,大訓練農場約有4000人。每個青少年義勇隊員要在大訓練場訓練一年,然後轉到中隊學習二年,這是滿鐵有關教育機關推行的辦法。我們除參加軍訓外,還從事播種、鋤草、收割、放牧等農活。午飯輪流做,主食是大豆飯,每月能殺一頭豬,吃一、二次豬肉湯燉雞肉。那裏沒有電燈,我們全靠點煤油燈照明。1944年2月,我被征召入伍。同年11月我與新瀉出身的同期生和另外9名本土防衛隊員,奉命轉移,來到麻布連隊。關於二龍山的訓練生活,我至今還保留了一些照片,稱之為‘二龍山昔影’。”

(四)日本移民的危害

日本軍國主義打著“開發”、“開拓”旗號,大規模地向中國東北實施政治移民、工業移民、商業移民、農業移民和技術移民。而事實上,開發就是掠奪,開拓即為強占。就農業移民來說,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本帝國主義通過“滿洲國”政府和滿洲拓植公社,采取各種手段在中國東北掠奪土地2000多萬公頃,占東北可耕地麵積的60%。日本開拓團把中國農民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迫使他們一部分進入城市,成為無業遊民;一部分留在原地,成為日本開拓民的傭工;一部分遷往其他更艱難的地方,被稱為“縣內移民”。工業移民也是這樣,那些礦主和工廠主,一方麵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和工業產品,另一方麵殘酷地壓迫剝削中國勞工。在東北的大地上,凡是有礦山的地方就有“萬人坑”。湧入到各大中城市的商業移民,強買強賣,壟斷市場,既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又盤剝了廣大城鄉居民。一些日本移民經營鴉片煙館,嚴重地毒化了中國人民。此外,日本移民作為後備軍事力量,有的應征入伍,有的警戒軍事要衝,有的充當暗探,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鎮壓和殺害中國人。

總之,日本向中國東北移民,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為戰後日僑滯留東北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