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好之樹常青
葫蘆島在特殊曆史時期,完成了遣返百萬日僑的特殊曆史使命。這裏既為侵略者劃上了一個句號,也為世人留下了一座人道主義豐碑。隨著中日友好往來的不斷增多,兩國人民精心培育的友好之樹,一定會葉兒更綠,花兒更紅,果兒更碩。
1997年以來,來葫蘆島訪問觀光的日本朋友日益增多,而葫蘆島對外友好協會先後四次組團到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和新聞采訪,與歸國日僑親切會麵。這些都對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起到了積極作用。
日本宮崎市市長津村重光在會見中國葫蘆島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錢福雲時談到:我的父母當年就是從葫蘆島起程回國的,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聽父母講起葫蘆島,說那裏的風光秀麗,那裏的人民友好善良,所以葫蘆島這個美麗的名字從小就在心裏有了深刻的印象。父親回國後,當了縣議員,後來致力於中日友好工作,在一個誌願機構中負責。從26歲開始,我繼父親之後接手這個工作,已經過去28年了。在日中友協為了日中友好盡自己的努力,這也是繼承父母的工作吧!真想去葫蘆島看一看,看看父母從中國離開,返回日本的出發城市。今後,亞洲的和平,經濟的發展,中國和日本緊緊攜起手來,是非常重要的,市民間的友誼更偉大,這是日中友好最重要的事,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交流。
佐藤一美是日本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於1946年遣返回國。葫蘆島市新聞代表團采訪她時,她激動地說:“我總是這樣想,我平安地從中國回來了,為什麼小時候,去了日本以外的國家。長大經曆以後才認識到,日本去別的國家建立地盤,這是侵略。因為日本的侵略,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我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戰爭中經曆了好多,今後一定不要再有戰爭了,絕對不能再發生戰爭了。”每位日本遣返者都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的主題都在無聲地表白:我們需要和平,我們不要戰爭,這是人類文明的理想和追求。
安藤信一,1935年出生在中國長春,1946年8月從葫蘆島遣返歸國。退休前是日本《朝日新聞》資深記者。他在向中國朋友講述遣返曆程時,十分痛苦,他說:那場戰爭給他們全家帶來巨大的創傷。在戰爭中哥哥抑鬱而死。弟弟在遣返途中被疾病奪去了生命。父母回國不到一年皆因憂鬱過度而先後去世。
穀口睿子女士,現年64歲。姐弟四人當年從葫蘆島港歸國,對那場戰爭深惡痛絕。她在接受采訪時說:“為什麼世界上隻有日本被原子彈炸了,這件事原因在日本。再訪葫蘆島時聽中國人說,他們恨得不是日本人民,是日本軍國主義,這些話讓我們很受感動。我的前輩到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去動武,侵略、踐踏,這是錯誤的。正是這種錯誤的行動,給中國和日本都帶來了災難。50多年過去了,穀口睿子成為日本一個知名的藝術家,一直用音樂藝術呼喚和平。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中日兩國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是兩國人民的共同的心聲。
參考文獻:
(1)顧明義、張德良等主編,《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日] 浜口タカシ著,《私の祖國 中國殘留孤兒の記錄》,朝日新聞社發行。
(3)[日] 浜口タカシ著,《こつの祖國統一 中國殘留日本人孤兒の記錄》,神奈川新聞社,發行,1985年。
(4)[日] 浜口タカシ著,《37年目の再會 中國殘留孤兒の記錄》朝日新聞社發行,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