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將為大家講解一下我國古代典籍,首先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作為我國悠久詩歌傳統的光輝起點和不盡源頭,《詩經》以其偉大的文學成就光耀史冊。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因此,按照音樂劃分,《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
《風》又稱“國風”,是西周時期各國的民間歌謠,一共有15組,分別包括周南、召南、邶、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等15個地區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它多為勞動人民所創,帶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同時也深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詩中既有對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的統治階級的不滿和諷刺,也有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生動地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京畿的樂歌,因周人將周王京畿又稱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稱。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都能聽懂的典雅音樂。《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兩部分,共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雅》多為朝廷官吏或公卿大夫所作,隻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也多涉及政治,或歌功頌德,或諷刺時政。
《頌》是統治者祭祀宗廟時的樂歌,多是一些祭祀鬼神、讚美先人的樂曲,演奏時通常配以舞蹈。《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詩經》有哪些特色和影響?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詩經》以抒情詩為主流,敘事詩極少,奠定了我國文學的發展傳統,為我國後世的詩歌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詩經》中絕大部分詩歌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涉及到社會政治、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等方麵的內容,後世的文學受到《詩經》這一特點的影響,多以現實和日常生活為創作素材。
三、《詩經》具有濃厚的政治和道德色彩,有許多批判弊政和不良風氣的詩歌,體現了人民對於現實的不滿,包含著要求統治者施行仁政的意願。後來的詩歌受《詩經》影響,也多關注政治和道德,注意發揚文學的社會功能。
《詩經》是誰編纂成書的呢?
《詩經》中的詩歌不是由哪一個人創作的,也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創作的,它們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人民共同創作的結果。那麼,究竟是誰將這些詩歌編纂成書的呢?迄今仍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是孔子刪詩,把孔子看成是《詩經》的編纂者。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誌》上也記載:“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