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王者采詩。據《漢書·食貨誌》記載:“孟春之月(陰曆正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劉歆在《與揚雄書》上也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迪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都指出了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車去全國各地采集詩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詩經》是由周朝太師編定的。《國語·魯語下》中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的記載,正考父是宋國的大夫,獻《商頌》於周王朝的太師,而現存《詩經》的《商頌》隻有5篇,可能是周朝太師在12篇基礎上刪定的結果。因此,有人認為《詩經》應當是周朝太師編定的。
大開眼界
《詩經》自成書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後世也湧現出不少研究、傳授《詩經》的學派,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4個學派,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東漢以後,毛詩逐漸興盛,並得到官方的承認,而前三家卻逐漸衰落,到南宋時完全失傳。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尚書
大家好,在這一節,我將為大家介紹我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尚書》。《尚書》原稱《書》,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書中所收錄的,是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商代的部分文獻是根據傳聞而寫的,可信度較低。“典”是對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專門記錄君臣謀略;“訓”是大臣對君主進行開導的話語;“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發布的命令。另外,書中文章的標題各樣,有以人名為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情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文章都以記言為主,屬於散文性質。不過也有專門敘事的,如《顧命》《堯典》等。漢代時,《尚書》開始受到重視,名稱也由戰國時的《書》,改為現在的《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從此以後,《尚書》的地位越來越高,被視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成為曆代帝王的教科書,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