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種曆史原因,《尚書》在流傳過程中大量佚失,是儒家所傳的五經中殘缺最多的一部書。現在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58篇,即《虞書》5篇、《夏書》4篇、《商書》17篇、《周書》32篇。
《尚書》因為記錄了我國上古時期的曆史,因此成為研究原始社會末期和夏商周奴隸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如《堯典》記載了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反映了上古時期的權位繼承情況。《禹貢》記載了我國上古時期的地理情況,是研究我國早期曆史的重要文獻。
《尚書》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我國古代散文形成的標誌。其文章結構漸趨完整,層次逐漸鮮明,開始注重命題的確立,對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書中對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的記錄,也直接影響了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製誥、詔令、奏章的寫作。劉勰在編寫《文心雕龍》的過程中,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參考了《尚書》裏麵的內容。另外,《尚書》中部分文章具有一定的文采,一些話語中也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雖然在語言方麵被後人認為“佶屈聱牙”,但實際上曆代散文家都從中吸取到一定的經驗,促進了自身散文的發展。
《尚書》有哪些版本?
曆史上有關《尚書》的真偽、聚散,曆來頗多爭議。據傳說,先秦時《尚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秦朝初期,秦始皇下令焚書,《尚書》遭到毀壞,到西漢初年,僅存29篇,傳自專門研究《尚書》的秦博士伏生。因為是用漢朝時通行的隸書抄寫的,所以伏生傳下來的《尚書》又被稱為《今文尚書》。西漢前期,魯恭王從孔子故宅的一段牆壁中發現一部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尚書》,這部《尚書》比《今文尚書》多16篇,又因其是用前代文字所寫,所以又稱《古文尚書》,後來由孔安國獻給了朝廷,不過並沒有得到普及。東晉元帝時,梅頤向朝廷進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的《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以後,關於《尚書》真偽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直到清代,著名考據學家閻若璩才考證出《古文尚書》和孔安國的《尚書傳》都屬偽造。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尚書》是《今文尚書》和梅頤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原本《尚書》早已失傳。
大開眼界
“尚書”一詞,在我國古代不光是書名,同時還是一種官名。
尚書在戰國時也被稱作掌書,當時的齊國和秦國都設置了這一官職。秦朝時,尚書屬少府,是一種低級官員,負責在殿中發布文書,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等並稱“六尚”。漢武帝時,因擔任尚書一職的人多為近臣,因此尚書的地位越來越高。漢成帝時,設置尚書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戶曹、主客曹,權利開始增大。東漢時尚書的權利更大,“東漢政悉歸尚書台”,各曹尚書的地位也更加重要。當時的尚書雖分掌各曹,但官名隻稱尚書,還沒有冠以某曹名義。漢靈帝時,梁鵠被任命為選部尚書,開始使用曹名。魏有五曹,晉增為六曹。後來尚書台改名尚書省,曹改稱部,各部尚書地位煊赫。隋以後尚書統管六部,成為六部長官。官階在隋、唐時為正三品,明代時為正二品。清末增設外務、郵傳等部,主官也稱尚書。宣統三年,改尚書為大臣,尚書名稱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