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節裏我將為大家介紹一部解釋詞義的書——《爾雅》,它也是我國第一部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書中收錄有大量古代詞彙和動植物名詞,對於研究古代社會和動植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爾雅》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列入十三經之中。其中“爾”是接近、符合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

關於《爾雅》的作者,曆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爾雅》出自孔子的門人之手,有人認為它是周公所作,後人經過整理成書。不過大多數人認為《爾雅》是秦漢時人所作,在西漢時被整理成書。關於《爾雅》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仍無定論。

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著錄《爾雅》為3卷20篇,而現存為19篇,清代今文學家宋翔鳳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原書中的一篇“序”失落造成的。現存《爾雅》全書共收錄詞語4300多個,分成2091個條目,這些條目按類別依次是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爾雅》書影釋鳥、釋獸、釋畜等19篇。其中前3篇又不同於後16篇,解釋的是一般詞語,與後世的語文詞典性質相似。後16篇是根據事物的類別對各種事物的名稱進行解釋,與後世的百科名詞詞典性質相似。

《爾雅》19篇分別講的是什麼?

《爾雅》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詞典,專門解釋詞義。《釋詁》篇解釋古代詞彙;《釋言》篇解釋一些動詞和形容詞;《釋訓》篇解釋連綿詞和詞組,以及形容詞和副詞;《釋親》篇解釋親屬的稱呼;《釋宮》篇解釋宮室建築;《釋器》篇解釋日常用具、飲食、衣服;《釋樂》篇解釋樂器;《釋天》篇解釋天文曆法;

《釋地》篇解釋行政區劃;《釋丘》篇解釋丘陵、高地;《釋山》篇解釋山脈;《釋水》篇解釋河流;《釋草》篇解釋各種野草;《釋木》篇解釋各種樹木;《釋蟲》篇解釋各種昆蟲;《釋魚》篇解釋各種魚;《釋鳥》篇解釋各種鳥;《釋獸》篇解釋各種野獸;《釋畜》篇解釋各種牲畜。

注釋、考證《爾雅》的著作都有哪些?

由於《爾雅》彙總、解釋了先秦古書中許多古詞古義,成為儒生們讀經、通經的重要工具書,因此備受人們的重視。但由於《爾雅》中的解釋過於簡單,書中的許多語言知識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注釋、考證它的著作便應運而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晉代郭璞的《爾雅注》、清代馬國翰的《爾雅古注》、清代邵晉涵的《爾雅正義》、清代郝懿行的《爾雅義疏》、近代周祖謨的《爾雅校箋》等,為人們理解《爾雅》提供了依據。

大開眼界

《爾雅》被列於“十三經”,那麼“十三經”又是什麼呢?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13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十三經”是由漢代的“五經”發展而來的。在漢代,將《易》《詩》《書》《禮》《春秋》列為“五經”,立於官學。唐朝時在“五經”的基礎上出現“九經”,即將《春秋》分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將《禮經》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禮,再加上《易》《書》《詩》,並稱為“九經”,立於官學,並供科舉取士之用。晚唐出現“十二經”,即除了“九經”之外,再加上《論語》《爾雅》《孝經》,一共12部書。五代十國時後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將《孝經》《爾雅》排出,收錄《孟子》。南宋重新收錄《孝經》《爾雅》,組成13部書,至此“十三經”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