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端午節的來曆大家都知道,它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而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則是屈原的作品,它就是我國最早的辭賦總集,號稱“浪漫主義文學之濫觴”的《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張湯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西漢末,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漢代人模仿這種詩體的作品,書名即題作《楚辭》。這是《詩經》以後,屈原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誌》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楚辭》的特征是什麼?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曆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鬱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屈原是何許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漢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一生經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
大開眼界
《楚辭》影響深遠,注本眾多。《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而各為之注。”但劉向編定的《楚辭》16卷原本已佚,《楚辭章句》即以劉向《楚辭》為底本,它除了對楚辭做了較完整的訓釋之外,還提供了有關原本的情況。在《楚辭章句》的基礎上,南宋洪興祖又作了《楚辭補注》。此後,南宋朱熹著有《楚辭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辭通釋》,清代蔣驥有《山帶閣注楚辭》,等等。他們根據己見,作了許多輯集、考訂和注釋、評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