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節裏我將為大家介紹我國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論語》在封建社會是學子們必讀的基礎課本,也是政府選拔官吏的必考科目,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的“仁愛”思想被譽為道德的典範,感染了無數人。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成書於戰國初期,它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也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涉及內容相當廣泛,有不少對人類社會生活問題的探討,例如,如何立身行事,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等,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曾起到重大影響。

孔子

今本《論語》共20篇,492節,12700字,計有《學而》《為政》《八佾》《裏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篇目,保留了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等重要材料,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籍。《論語》雖然隻是一些簡單的對話,但卻蘊涵著“仁”的思想,在具體的為人處事上,表現出恭、寬、信、敏、智、勇、忠、恕、孝、悌等多方麵內容,即使在現在,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具有不可滅、不可毀的永恒價值。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論語》中包含大量的倫理思想,並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而整個《論語》的核心思想,即是圍繞倫理而產生的“仁”。《論語》認為,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禮是貫徹仁的具體措施和目的。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弟子曾子解釋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中的“仁”指的就是“愛人”;“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關係,以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

孔子是何許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貴族,其先祖是宋國貴族,避難遷魯。孔子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宰,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家境衰落,17歲時母親也去世。孔子年輕時做過季孫氏的委吏(管倉庫)和乘田(管繁殖牲口),後到齊國,但沒有得到齊君的重用,又回到魯國,開始聚徒講學。50多歲時開始從政,由魯國中都宰(都城行政長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55歲時開始了周遊列國的14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深刻了解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他先後遊曆了宋、衛、蔡、齊、楚等國,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和熱愛。晚年孔子回到魯國,開始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春秋》等,並廣開書院,教授門徒。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

大開眼界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論語》並不是一開始時的版本,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統治,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焚書,《論語》也在這一時期遭到焚毀,僅靠前人的記憶口頭流傳下來,即《魯論語》和《齊論語》。後來有人從孔子住宅的夾壁中發現新的版本,這一版本被稱為《古論語》。西漢末年,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整理而成《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和《古論語》,編寫而成《論語注》,這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而《齊論語》和《古論語》,在《論語注》成書後不久即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