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這一節裏我將要為大家介紹的古代典籍是《韓非子》。《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重要著作,發揚了商鞅、申不害的法學理論,將法、術、勢融會貫通,為秦王朝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司馬遷在《史記·韓非列傳》中說:“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漢書·藝文誌》著錄“《韓子》五十五篇”與現存的《韓非子》55篇相同。《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書中都著錄《韓子》20卷,這說明《韓非子》在流傳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佚失。《韓非子》本名《韓子》,後為區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此改名《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集中體現在《難勢》《難三》《定法》《揚權》《有度》等篇中。韓非認為,商鞅、申不害、慎到對法、術、勢的理解都是片麵的,商鞅隻注重“法”而不講“術”,申不害隻懂得“術”而不擅長“法”,慎到隻片麵強韓非子調“勢”,“皆未盡善也”,而“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隻有將“法”“術”“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切實可行的。

韓非認為,在“法”“術”“勢”三者之間,“法”是根本,“勢”

是基本前提,“術”是執行“法”的必要方法。他提出“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的觀點,指出“勢”的重要,又提出“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無慶賞之功,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不能治三家”的觀點,指出“法”的重要,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理論,將先秦法家理論發展到巔峰,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後世封建專製製度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另外,《韓非子》中還記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畫鬼最易”等,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在文學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韓非子》有哪些藝術特色?

《韓非子》構思精巧,思想尖銳,語言犀利,邏輯嚴密,且善於說理,並將道理一層層鋪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除文風峻峭,語氣堅決而專斷外,書中還大量運用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蘊含深刻哲理,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韓非是何許人?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時韓國貴族,著名的哲學家、法學家、散文家,後世亦稱他為韓非子。

韓非自幼喜好“刑名法術之學”,曾與李斯一道師從荀子。他口吃,不善言辭卻善著書,著述十餘萬言,但卻不為當時韓國的統治者所賞識。韓非的書籍傳到秦國之後,受到秦始皇的大加讚賞,思想為秦始皇一一接受,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理論基礎。後因李斯陷害,韓非服毒自盡。

韓非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宣揚君權神授,提倡加強中央集權,他的思想為後世的許多統治者所采納,並為當權者以法立國提供了依據。

韓非有《韓非子》一書流傳下來。

大開眼界

法、術、勢三個概念是法家的總綱領,在韓非子之前,其代表人物分別是申不害、商鞅、慎到。何謂法、術、勢呢?張蔭麟在他的《中國人史綱》中這樣解釋:“韓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術’,以在戰國中期相韓昭侯的‘鄭之賤臣’申不害為宗。所謂‘術’,即人主操縱臣下的陰謀,那些聲色不露而辨別忠奸,賞罰莫測而切中事實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時的商鞅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嚴刑厚賞來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無或缺賞,凡犯法違令的人無所逃罰。其三重‘勢’,以和孟子同時的趙人慎到為宗。所謂勢即是威權。這一派要把政府的威權盡量擴大而且集中在人主手裏,使他形成恐怖的對象,好鎮壓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