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一節裏,我將為大家介紹一部舉世矚目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西遊記》是我國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作者是明朝的吳承恩。

《西遊記》是吳承恩根據唐太宗時僧人玄奘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經的故事,參考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經過細致的加工改編而成的。《西遊記》全書100回,前7回寫孫悟空的出世和大鬧天宮,此後寫孫悟空跟隨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除妖降魔,師徒四人接受了種種考驗,終於取得真經返回大唐。《西遊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孫悟空這一疾惡如仇的光輝英雄形象。孫悟空正氣凜然,勇敢反對天上的神權,掃蕩地上妖魔,反映了人民對於社會上邪惡勢力的憎惡和反抗,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意義。《西遊記》還通過幻想的形式,虛構出天上群仙和人間妖魔鬼怪的形象,折射出現實社會的某些特點,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帝王將相、土豪惡霸的醜惡嘴臉,激起人們對他們的仇恨。

《西遊記》的內容龐雜,在我國古典小說中首屈一指。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將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寫進書裏,還把現實社會的世態人情移入神佛的世界,有時書中甚至偶爾會出現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全書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既有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也有嚴肅的批判,三者巧妙結合,對後世諷刺小說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美國大百科全書》認為它是“一部具有豐富內容和光輝思想的神話小說”,《法國大百科全書》說:“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就被翻譯為日、英、法、德、俄等十來種文字流行於世。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西遊記》成功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鮮明生動的神話藝術形象,這些形象既有神奇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共同組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表現出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為後代的神魔小說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二、《西遊記》將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諷刺結合起來,其中既有對英雄人物的讚美,又有對強權勢力的愚弄,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現實立場。

三、《西遊記》結構相當完整,布局巧妙,體現了作者的苦心。

四、《西遊記》的語言韻散結合,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體現了作者熟練的語言駕馭能力。

吳承恩是何許人?

吳承恩,生卒年不詳,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吳承恩家境貧寒,但他自幼聰明,《淮安府誌》記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吳承恩多次參加科考,然而屢試不中,直到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落南京,長期靠賣文為生。晚年時出任長興縣丞,但由於不滿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現實生活中一連串不幸的遭遇,使他認識到科舉製度、封建社會的黑暗,產生了用誌怪小說的形式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的情緒。經過多年的努力,吳承恩終於成功,一部家喻戶曉的《西遊記》令他流芳百世。

大開眼界

唐僧取經是曆史上一件真實的事情。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年僅25歲的玄奘和尚帶領一個弟子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印度)遊學。他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天竺。在那裏他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引起轟動。後來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輯錄而成《大唐西域記》12卷,記述了玄奘取經路上所見各國的曆史、地理及交通,成為後世研究古代中亞及印度曆史的重要資料,而唐僧取經的故事也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