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兒(1910-1951),女,廣東汕頭人。1929年開始從事左翼戲劇活動,同以魯迅為首的誌士仁人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4年後,主演了電影《桃李劫》、《生死同心》。1937年率領上海婦女慰問團赴綏遠抗日前線慰問抗日軍隊,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參加了電影《八百壯士》的攝製演出。同年12月率大後方婦女兒童考察團赴延安,與袁牧之共同編導、演出了《延安生活三部曲》。1939年率考察團到武鄉訪問八路軍總部。1940年回重慶險遭國民黨特務的陰謀逮捕,返回延安後,入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並先後導演了《馬門教授》、《俄羅斯人》等話劇。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日本投降後,赴東北組建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廠黨總支書記,藝術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副主任,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
陳荒煤(1913-1996),湖北襄陽人。1928年考入漢口商業專科學校。畢業後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左翼作家聯盟。1938年秋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係、文學係任教。1939年帶領該院文藝工作團赴華北抗日前線采訪,並來到武鄉,創作了《陳賡將軍印象記》、《劉伯承將軍印象記》等報告文學作品。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又創作了《模範黨員申長林》等作品,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晉冀魯豫邊區文聯、北方大學文藝研究室工作,主編《北方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區文化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文化部電影局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著作有《荒煤短篇小說選》、《荒煤散文選》等。
陳鐵耕(1908-1969),又名陳克白、陳耀唐,廣東興寧人。1927年入杭州國立藝術院學習,1930年到上海從事木刻運動和革命文藝宣傳工作。1931年在上海加入《一八藝社》研究所及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參加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會。九一八事件爆發,曾和江豐等油印抗日畫報和木刻組畫傳單,張貼街頭,宣傳抗日。1938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任教。1940年在太行山根據地創辦“魯藝”分校並任副校長、校長。抗戰勝利後在沈陽魯迅美術學院執教。1959年後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代表作有木刻連環畫《法網》、《母與子》等。
陳斐琴(1907-1990),廣東梅州人。20年代末,他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30年代初,留學於日本,參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的文藝刊物《東流》的編輯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敵工部幹事,一二九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原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西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文化部長,解放軍文藝社主編,海軍文化部部長等職。作品有歌劇《王克勤班》、《挖工事》、《兩種作風》,紀實作品《二十八年間》、《劉伯承用兵錄》等。
陳默君(1922-1942),安徽含山人。1929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學,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黨派遣去上海中國公學讀書,從事中共秘密活動,畢業後在惠平中學任教,1936年初,籌辦餘日章第三小學任校長,1937年秋去延安,在陝北公學負責招生工作。1939年夏到太行前線,先後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文藝科、晉東南文聯、魯迅藝術學校工作,主要負責根據地文藝工作。1942年5月反“掃蕩”中犧牲。
邵紅葉(1912-1990),原名邵伯南,上海市人。16歲時,進入《新聞報》當外勤記者,1938年1月任《文彙報》記者,同年6月被迫離滬赴港,隨即改名邵紅葉,以《文彙報》特派記者名義,沿港、粵、桂、黔、滇進行采訪活動,1939年到重慶,隨即到太行山敵後投身革命,曾任《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編輯科科長,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到延安,任《解放日報》編輯,新華通訊社總社編輯、編輯部副主任,1947年後任《晉察冀日報》編委兼采通部副部長,華北《人民日報》采通部副部長,《新保定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天津日報》副總編輯、副社長,天津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