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文化名人錄(6)(3 / 3)

苗培時(1918-2005),北京房山人。1935年參加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肄業於北平私立中法文學院。任革命刊物《草原雜誌》月刊社的發行人。1937年秋去陝北,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延安陝北公學高級研究班學習,不久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任編譯員,1940年初任“全民抗戰社”華北戰地特派記者,同時兼任李公樸秘書,來到武鄉,1943年夏,到晉冀魯豫邊區文聯任《華北文化》副主編,後調華北新華書店任文藝編輯。解放戰爭時期,任新華社特約戰地記者、邢台市文教工作委員會主任、《新大眾》半月刊雜誌主編、《新大眾報》副刊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北京市文化管製委員會調查研究組組長,《大眾日報》、《工人日報》編輯主任,新大眾出版社總編輯,《說說唱唱》社執行編委,中國煤礦文學研究會主任等職。著有話劇劇本《祖國青年》,京劇劇本《李闖王》,長篇通訊集《咆哮了的冀南人民》,長篇小說《深仇記》,曆史小說《慈禧外傳》,另有《人民英雄頌讚鼓詞集》等。

林火(1913-2004),原名韓冰野,遼寧義縣人。1936年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延安抗大學員,抗戰文藝工作團團員,1939年來到武鄉,任《新華日報》特派員、通聯部長,華北新華書店總編輯。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雙河縣委書記,中共鬆江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大連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著作有《抗戰烽火錄》、《我們在太行山上》、《清漳血花》、《在燃燒的土地上》、《回憶朱德司令》等。

羅林(1919-1992),原名譚福初,湖南安仁人。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入“抗大”一分校學習,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調太行山革命通訊社當記者,不久到武鄉華北新華日報社任記者,後任秘書、科長、編輯、編委、新華社華北總社副社長。1949年北京解放後,任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1950年任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秘書長,1952年任《北京日報》副總編輯。1972年重新工作,先後擔任北京市電子公司黨委書記,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

羅工柳(1916-2004),廣東開平人。1936年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自學木刻。抗日戰爭初期,投身抗敵宣傳活動。1938年在武漢參加籌組全國木刻協會,當選理事。同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美術係,不久參加魯藝木刻工作團,年底赴太行山抗日前線來到武鄉,後任華北《新華日報》美術編輯,從事版畫創作。1946年後任教於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曾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係主任。1949年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曆任教授、繪畫係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作品有木刻《魯迅像》,油畫《地道戰》、《整風報告》、《前赴後繼》、《毛澤東同誌在井岡山》等。

羅光達(1919—1997),浙江吳興縣人。1935年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開始學習攝影。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入陝北公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赴晉察冀任新聞攝影記者,1940年春隨聶榮臻司令員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采訪來到武鄉。後任晉察冀畫報社副社長,點滴出版社社長,冀熱遼畫報社社長,東北畫報社社長,東北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電影局發行處處長,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經理,文化部文化企業管理局副局長,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等職。作品有《冀熱遼烽火》、《冀熱遼畫報影印集》、《羅光達攝影作品論文集》等。

周子芹(1916-1991),四川合川人。1937年11月去武漢參加抗日工作,1938年經董必武介紹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抗大”總校校部任科員、秘書,1940年初隨抗大總校來到武鄉,後任八路軍總部戰地巡視團秘書,到冀魯豫工作,任《冀魯豫日報》記者、科長,新華分社廣播科長,冀魯豫文聯《文化生活》編委,中共壽張縣委宣傳部長,第二野戰軍隨軍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人民日報》社駐上海特派記者、記者組長,北京新聞學校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部訓練班主任,文化部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文化部電影局編輯處副處長,峨眉電影製片廠副廠長等職。